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主推成果
-
在京研究所
-
京外研究所
作物科學研究所
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是中國農業科學院1957年正式成立時首批建立的5個研究所之一,2003年戰略重組,成立作物科學研究所,以小麥、玉米、大豆、水稻、和雜糧等作物為重點,圍繞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作物基因與分子設計、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與耕作4大學科領域,開展作物科學基礎與應用研究。在60多年發展歷程中,涌現金善寶、陳鳳桐、戴松恩、李競雄、徐冠仁、鮑文奎、董玉琛、莊巧生、劉旭、萬建民、錢前、李家洋等12位兩院院士和鄧景揚、王連錚、翟虎渠等一批杰出科學家。現有創新團隊20個,兩院院士5人...
-
玉米品種 —— 中玉303
黃淮海夏玉米組出苗至成熟100.5天,比對照鄭單958早熟1.5天。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綠色,花藥淺紫色,穎殼綠色。株型緊湊,株高267厘米,穗位高107厘米,成株葉片數21片。果穗長筒形,穗長17.2厘米,穗行數12~20行,穗粗4.9厘米,穗軸白色,籽粒黃色、半馬齒,百粒重31.5克。接種鑒定,高抗莖腐病,感穗腐病,抗小斑病,感彎孢葉斑病,高感瘤黑粉病,籽粒容重767克/升,粗蛋白含量9.56%,粗脂肪含量3.87%,粗淀粉含量75.96%,賴氨酸含量0.29%。 2018~2019年參加黃淮海夏玉米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683.8千克,比對照鄭單958增產7.4%。2019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96.6千克,比對照鄭單958增產8.5%。
王天宇
010-62186632 -
玉米品種 —— 中單153
中單153在黃淮海夏玉米組出苗至成熟100.7天,比對照鄭單958早熟0.9天。幼苗葉鞘淺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白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66厘米,穗位高107厘米,成株葉片數20片。果穗筒型,穗長17.2厘米,穗行數14~16行,穗粗4.7厘米,穗軸紅,籽粒黃色、馬齒型,百粒重34.6克。接種鑒定,高抗莖腐病,感穗腐病,中抗小斑病,感彎孢葉斑病,高感瘤黑粉病。籽粒容重744克/升,粗蛋白含量9.32%,粗脂肪含量4.44%,粗淀粉含量73.30%,賴 氨酸含量0.32%。 2018~2019年參加黃淮海夏玉米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626.99千克,比對照鄭單958增產3.09%。2020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1.58千克,比對照鄭單958增產2.20%。
李新海
010-82108566 -
玉米品種 —— 中單111
中單111幼苗期第一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莖綠色。株高299厘米,穗位高122厘米,成株可見18片葉。果穗圓筒型,穗軸粉色,穗長18.8厘米,穗粗4.9厘米,穗行數14~16行,籽粒偏馬齒型、黃色,百粒重33.8克;中-高抗小斑病,中-高抗禾谷鐮孢莖腐病,抗-中抗禾谷鐮孢穗腐病,感-中抗彎孢葉斑病,高感-中抗瘤黑粉病;容重756-764克/升,粗淀粉73.10%~73.60%,粗蛋白11.27%~11.36%,粗脂肪4.44%~4.71%。
李新海
010-82108566
植物保護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創建于1957年8月,是首批成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五個直屬專業研究所之一,現有職工236人,其中科技人員22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2人,形成了一支以院士為龍頭、高級科技人員為主體、青年優秀科技人才貯備豐厚、在國內外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研究所設有植物病害、農業昆蟲、農藥、生物防治、植保生物技術、生物入侵、雜草鼠害與草地植保等7個研究室,全面涵蓋了當今植物保護學科的內容,建成了完...
-
新型高效廣譜微生物殺蟲劑蘇云金芽胞桿菌工程菌G033A創制與應用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發的Bt工程菌G033A,擴大了殺蟲譜,填補了我國防治鞘翅目害蟲Bt產品和工程菌產品兩項空白。G033A可濕性粉劑對草地貪夜蛾、棉鈴蟲、南美番茄潛葉蛾等鱗翅目害蟲和黃曲條跳甲、馬鈴薯甲蟲等鞘翅目害蟲的田間防效達到85%以上,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可同時防治鱗翅目、鞘翅目害蟲的Bt產品。針對重大害蟲草地貪夜蛾,合作研發了新型飛防顆粒劑。在廣西、云南等14個省市自治區推廣示范20萬畝,展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張杰
010-62816520 -
人工設計合成的miRNA分子及其對蚜蟲的控害作用
蚜蟲是地球上最具破壞性的害蟲之一,其中大約有250種可以在農林業和園藝業上造成危害,蚜蟲擴散多型性也為其田間防控帶來很大困難。植保所糧食作物害蟲監測與防控創新團隊以麥長管蚜(又稱荻草谷網蚜)為研究對象,發明了6種miRNA干擾試劑盒,對蚜蟲具有很高的致死作用,最高致死率可達90%以上,同時還會降低群體中有翅蚜的數量。本研究結果可用于開發基于miRNA干擾劑的綠色防控技術,以及miRNA介導的RNAi新型抗蟲作物,具有良好的商業化應用前景。
李祥瑞
-
4種重大植物病毒的快速檢測試劑盒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被列為農作物一類重大病毒,玉米褪綠斑駁病毒、番茄褐色皺紋果病毒和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被列為檢疫性病毒。本成果以4種重大植物病毒的單克隆抗體為基礎,所研制的Dot-ELISA快速檢測試劑盒可用于植物樣品中病毒的快速定性和半定量檢測,特異 性強、靈敏度高、重復性好,攻克了作物病毒快速檢測靈敏度和準確率低及檢測試劑盒無法國產化的技術瓶頸,為植物病毒的早期診斷、監測與預警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周雪平
010-62815906
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成立于1958年,是蔬菜花卉學科唯一的國家級公益性專業研究機構。研究所堅持“四個面向”,圍繞學科及產業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問題開展應用及應用基礎研究,創新重要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現有職工20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57人,具有正高級職稱53人,副高級職稱75人。研究所相繼建有作物細胞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昌平綜合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省部 級平臺13個、院級平臺7個、國際聯合實驗室及研發中心5個。 建所以來,主持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科技進...
-
甘藍品種—— YR中甘21
該品種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甘藍品種。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的春甘藍一代雜種。早熟,生育期50~55天;外葉橢圓形,綠色,蠟粉少;葉球圓形,綠色,單球重約1.0kg;中心柱短,小于球高的一半;葉球內部結構細密,結球較緊實,不易裂球;田間表現豐產、耐裂、不易未熟抽 薹,高抗枯萎病,葉質脆嫩,商品性佳。適宜在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甘肅、陜西、遼寧等枯萎病危害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
張揚勇
-
黃瓜品種—— 中農62
該品種是最新選育的溫室黃瓜新品種,該品種植株生長勢強,早熟,春茬栽培第一雌花節位4.0節,雌花節率50%以上。商品瓜果皮顏色為深綠色有光澤,果實長棒形,瓜長35cm左右,瓜把短,刺瘤中等大小,果肉顏色淺綠色,質脆味甜。
顧興芳
-
辣椒品種—— 中椒409
該品種為螺絲椒類型,中熟,中辣。植株生長勢強,平均株高136.3厘米,平均開展度63.5厘米,始花節位平均10.8節,連續結果能力強。品質優良,果實羊角形,果面有坑凹、螺旋,青熟果實綠色,成熟果實紅色,果實縱徑平均 25.00厘米,果實橫徑平均3.60厘米,果肉厚約0.3厘米,單果重平均96.4克。
王立浩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前身是1953年由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聯合組建的農業氣象研究組,是中國最早的農業氣象科研機構。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時成立農業氣象研究室,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最早的直屬研究機構之一。198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室成立。1990年經國家科委批準,分別更名為農業氣象研究所和生物防治研究所,2002年經科技部、財政部、中央編辦批準,兩個研究所合并組建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簡稱“環發所”)。 建所...
-
碳排放核算方法與技術模式
茶葉生產全生命周期(包括種植、 加工、包裝、存儲、運輸、銷售等環節)碳排放核算方法,提出了茶葉生產碳排放核算指導技術方針。隨著FAO前瞻性探索“中國碳中和茶”松陽試驗基地項目的深入開展,將持續助力松陽縣鄉村振興與茶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國農產品品質品牌價值的整體提升,為全球茶產業甚至其他同類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經驗。 該方法針對廣東梅州市大埔縣、浙江麗水市龍泉縣、松陽縣等不同特色茶園,提出茶葉生產碳中和途徑。
許吟隆
010-82106012 -
溫室太陽能主動截獲及輕簡化關鍵技術
日光溫室是我國獨有的節能、低成本溫室結構型式,為保障冬季蔬菜供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日光溫室的顯著特征是利用墻體進行熱能的自然蓄積與釋放,但這種被動式蓄放熱方法存在蓄熱能力不足且無法調控、低溫冷 害頻發、產量品質難以保障以及墻體盲目增厚等突出問題。
張義
010-82105983 -
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種養加生”一體化防治技術
從流域尺度構建“種-養-加-生”產業鏈技術體系,來實現流域尺度上污染物質的協同控制與循環利用。在養殖、種植、生活污染控制中,分別從源頭、過程到末端構建技術循環的技術體系;同時,將三者的有效結合、耦合匹配,實現區域農業面源廢棄物的高效資源化和系統循環。
張晴雯
010-82106031
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國家級綜合性畜牧獸醫科研機構。現有在職職工221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2人、國家級人才稱號專家47人。研究所堅持“四個面向”,聚焦保障國家種業安全、畜產品有效供給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構建了動物遺傳資源與育種、動物生物技術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草業科學、動物醫學和畜產品質量與安全6大學科和科研團隊的創新體系。建有動物營養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平臺17個,在全國畜牧主產區建有...
-
肉牛全基因組選擇分子育種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
該成果針對我國肉牛育種技術體系不完善以及我國肉牛業亟待提升生產效率、種業國際競爭力、完善育種體系等技術需求,(1)創建了肉牛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平臺;(2)提出了預測基因組育種值的新方法;(3)提出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新方法,發掘了大批與肉牛主要經濟性狀相關的基因和標記;(4)制定了肉牛全基因組選擇指數GCBI。該技術適用性強,不受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直接評估肉牛基因組育種值,通過該技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可有效解決我國肉牛選種技術瓶頸問題,提高我國肉牛種群選擇效率和供種能力。
高雪
010-62816065 -
“京芯一號”育種芯片和肉雞基因組育種技術
基因組育種技術是畜禽育種前沿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自主研發出了國內首款肉雞基因組育種芯片“京芯一號”,包括了中外雞種遺傳變異信息,同時全面整合了性狀功能相關SNP位點共60K,具有性價比高、品種適用性廣的優點。基于“京芯一號”,建立了快捷、精準和高效的肉雞基因選擇技術,五年內在國家級核心育種場應用5萬張以上,對產肉率、繁殖性能等性狀選種準確性可提高 30% 以上,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在現代種業發展依賴科技支撐的背景下,該技術推廣應用潛力巨大。
趙桂蘋
-
豬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
基因組選擇是一種應用分子標記效應進行育種值估計的方法,不依賴系譜估計遺傳聯系,可以在現有核心群基礎上優化育種資源配置上,解決群體規模小,選擇準確性相對較差,遺傳進展緩慢的問題。與常規育種相比,基因組育種準確性提高了21.2%,年遺傳進展加快31.9%,經濟效益顯著。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豬遺傳育種團隊即利用此技術在河南新大集團,上海新農集團,河南牧原集團等5個企業進行了應用推廣,覆蓋商品豬500萬頭。
王立剛
蜜蜂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是在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切關懷和支持下,于1958年創建的國家級研究所,是當今世界蜂業學科設置最全、規模最大的專業性研究所。其研究方向和任務是:以提高我國養蜂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養蜂科學技術現代化為目標,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探索高新技術在蜂業科學上的應用,為實現“四個面向,兩個一流”和蜂業科技整體躍升提供基礎支撐。 建所以來,多次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863”、“948”...
-
天然成熟蜂蜜優質高產技術
目前我國養蜂生產中普遍存在“先取稀蜜后濃縮”的生產模式,所獲取的蜂蜜水分含量高、品質差,需要濃縮加工,而加工過程不僅劣化蜂蜜品質,也給摻假提供了便利。本技術開創了“強群多箱體成熟蜜生產技術”,建立了天然成熟蜂蜜優質高產技術規范,形成了成熟蜂蜜的質量控制技術,揭示了成熟與未成熟蜜間存在顯著功能組分差異,且成熟蜜生物學活性更強。
方小明
-
蜂機協同作業果樹高效液體授粉技術
授粉是果樹生產中的必需環節,以往的授粉方式因授粉樹配置不合理、花期 短和花期噴藥等問題而難以確保授粉成功。 本成果以花粉獲得為突破口,噴施機械的高效噴施為手段,配合花粉萌發助劑構建了該技術體系。成果具有高效、坐果均勻、節省成本、操作簡便、花粉用量少和與噴施機械兼容性好等特點,解決了果樹授粉費工、費時和成本高等難題。
羅術東
-
抗螨-高產蜜蜂配套系“中蜜一號”
抗螨高產的蜜蜂配套系“中蜜一號”其突出的生物學指標、經濟學指標為:(1)抗大蜂螨能力強。商品代蜂群清理染螨封蓋幼蟲房能力極強,24小時內清理99%的染螨封蓋幼蟲房。秋季大蜂螨群均寄生密度為0.0132,還能殺死30%以上的成蜂體上的蜂螨。(2)蜂王最高日產卵量1500粒以上,增產20%。(3)產蜜量高。單花期平均每群產蜜43.30 kg,增產59.43%。在新疆創單群、單花期平均群產60公斤的高產紀錄。(4)適應性廣。目前已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推廣。
陳超
飼料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是1980年代初期在已故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同志親切關懷下,于1991年3月在北京成立的,坐落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魏公村院區,專門從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的唯一國家級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是我國第一個飼料科學博士生培養點,是飼料科學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領頭羊。按照“四個面向”“兩個一流”的要求,以解決我國養殖業和飼料業中戰略性、基礎性、全局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為己任,開展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飼料資源等公益性基礎性工作、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新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高技術...
-
防治奶牛乳房炎用生泰素乳房注入劑
本成果生泰素乳房注入劑高效入胞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逃逸乳腺細胞病原菌,有效清除鏈球菌等在乳管形成的生物膜,具根除病原菌優勢;對奶牛乳汁中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殺菌率達99%,顯著緩解乳房炎癥狀;無休藥期,不棄奶。產品滿足獸藥減量使用后新的防治需求。已完成中間試制,慢毒、繁殖毒性、安全藥理和局部毒性等試驗正在評價中,其余臨床前研究均已完成。轉基因安全評價中間試驗已完成。目前正征招意向轉化企業獨家或聯合申證。
王建華
010-82106079 -
防治淡水魚鏈球菌病用生泰素可溶性粉劑
本成果生泰素可溶性粉劑有效殺滅無乳鏈球菌和海豚鏈球菌;顯著提高存活率至95%,顯著下降羅非魚體內肝臟、腦、腎臟、脾臟的荷菌量;拌餌投喂操作方便,有效殺滅體內病原;無休藥期;對水體無污染,環境友好;魚制品無藥物殘留。產品滿足飼用抗生素禁用后新的防治 需求。 已完成中間試制,慢毒、繁殖毒性、安全藥理和局部毒性等試驗正在評價中,其余臨床前研究均已完成。轉基因安全評價中間試驗已完成。目前正征招意向轉化企業獨家或聯合申證。
王建華
010-82106079 -
寵物細菌性皮膚病用生泰素凝膠制劑
本成果生泰素凝膠制劑高效入胞殺滅偽中間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具有生物膜成膜能力和細胞內逃逸機制的病原菌;7天治療葡萄球菌化膿性感染創口愈合率>85%,顯著高于對照抗生素莫匹羅星和氧氟沙星(50-70%愈合率);創口荷菌量降低>99.9%,顯著緩解感染癥狀。 已完成中間試制,慢毒、繁殖毒性、安全藥理和局部毒性等試驗正在評價中,其余臨床前研究均已完成。轉基因安全評價中間試驗已完成。目前正征招意向轉化企業獨家或聯合申證。
王建華
010-82106079
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前身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加工所是國家級公益性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研究機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面向、兩個一流”重要指示,以解決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基礎性、方向性、全局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為己任,肩負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技術發展、關鍵技術研究和重大產品創制等任務。自2013年全面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以來,加工所聚焦“加工與貯藏、質量與安全、營養與健康、智能化制造”四大學科,開展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政策研究、人才培養、...
-
高水分擠壓制備新型植物基肉制品技術
針對高水分擠壓過程中蛋白質多尺 度結構變化與纖維結構形成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產品的質構、風味與營養無法實現精準調控等瓶頸難題,創制了高水分擠壓關鍵工藝技術與核心裝備,揭示了基于蛋白多尺度結構變化的纖維結構形成分子機制,創建了國內外首個新型植物基肉制品“制備過程—蛋白結構變化—品質精準調控”可視化平臺,并研發出植物蛋白素牛肚、素腸、素風干牛肉等10余個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新產品。與傳統低水分擠壓工藝相比,生產效率提高50%、能耗降低2/3、營養損失減少20%。
胡暉
010-62818455 -
畜禽骨全組分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
團隊圍繞畜禽原料骨品質特性與加工適宜性進行研究,研制出原料骨前處理技術和裝備,突破了國內該領域專用設備缺失、適用性差的技術瓶頸;發明了畜禽骨營養組分“水—熱”選擇性同步提取高效分離—節能濃縮技術與裝備,實現了多營養組分聯產加工;研創了骨素調味料風味增益、高溶解性肽—鈣螯合物與糖鈣等制備技術,解決了調味料風味不足、肽鈣、糖鈣吸收率低的技術難題。
郭玉杰
010-62819430 -
冷鮮肉精準保鮮數字物流技術
針對我國生鮮肉生產保鮮過程品質劣變快、損耗大、靶向性差的突出問題,突破了抑僵直促成熟的冷鮮肉加工新工藝,最大程度保持了冷鮮肉品質,屠宰加工倉儲物流損耗從8%降至3%以下。精準控制不同畜禽肉的冷卻貯藏環境溫濕度,結合冷鮮肉專用高阻隔/貼體/熱收縮/活性包裝技術,使冷鮮肉保鮮期最大延長到120天。自2006年以來在北京、河南、河北、內蒙古等30個省市區開展示范應用,獲得良好效果。在雙匯、中糧肉食、金宏、蒙都等行業領軍企業進行示范、推廣,新建和改建冷鮮肉加工生產示范線26條,生產冷鮮畜禽肉系列產品,實現了冷鮮肉加工、貯藏、流通過程的降損、保鮮、節能,貨架期由7天延長到45天以上,宰后損耗降低到3%以下,附加值提高20%以上,為“運豬”變“運肉”、 “熱鮮”變“冷鮮”政策的落實提供了有力支撐。
侯成立
010-62819392
生物技術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其前身是生物技術研究中心,1999年更名為生物技術研究所,是農業生物技術領域中央級公益性科研事業單位,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組成部分。研究所堅持“四個面向”,在作物功能基因組、作物分子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和農業生物安全等四個優勢領域確立重點研究方向,系統開展農業生物科技的基礎理論與前沿技術研究。 研究所擁有12000平方米的實驗區和12000平方米的實驗溫室,農業農村部農業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分子...
-
耐草甘膦基因鑒定與育種應用
針對我國轉基因育種存在的功能基因匱乏問題,建立了微生物耐除草劑基因高通量篩選技術平臺,鑒定一系列具有重要育種價值的耐除草劑基因,包括抗草甘膦的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基因以及草甘膦N—乙酰轉移酶(GAT)基因,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22項(其中美國等國際專利4項),與國內30余家研究單位或育種企業合作開展玉米、大豆、棉花、水稻和小麥等18種農作物耐草甘膦育種工作。其中,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培育的耐草甘膦轉基因棉花和玉米已進入生產性試驗;北京奧瑞金公司采用上述耐草甘膦基因,培育的轉基因玉米正在申請安全證書;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采用上述耐草甘膦基因,培育的轉基因大豆2020年獲得安全證書。
燕永亮
010-82109868 -
轉基因抗蟲耐除草劑玉米BFL4-2
轉Cry1Ab、Cry1F和cp4epsps的抗蟲耐除草劑玉米BFL4-2,環境安全評價表明,與對照鄭58比較,BFL4-2高抗玉米螟、黏蟲和棉鈴蟲,能夠耐受4倍草甘膦正常噴施濃度。室內草地貪夜蛾生測試驗表明,BFL4-2高抗草地貪夜蛾。BFL4-2與對照鄭58比較,在農藝性狀、生存競爭力方面無顯著差異。在食品安全評價方面,蛋白消化穩定性、致敏性和毒性分析、大鼠90天喂養試驗、營養成分檢測結果表明,BFL4-2的產品在食用方面是安全的。目前,BFL4-2正在進行生產性試驗階段的安全試驗申報。
王磊
010-82106146 -
轉基因抗蟲玉米HGK60
利用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基因Bt cry1Ah基因轉化玉米,獲得了抗蟲玉米HGK60。多年多點田間試驗證明HGK60對玉米螟、棉鈴蟲等田間害蟲具有高抗性,已回交轉育至多個自交系,配制的雜交組合在農藝性狀與常規玉米一致,抗蟲性明顯優于常規玉米品種。轉化體HGK60分子特征明確,單位點插入,遺傳穩定。
郎志宏
010-82109842
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經所),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專門從事農業經濟研究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機構。重點圍繞糧食安全與產業經濟、農業技術經濟與科技政策、國際農業經濟與貿易、農業農村政策與發展戰略、農業經濟新興與交叉領域、農業農村規劃與技術咨詢等為國家及各級政府制定農業政策提供決策依據,為農業企業發展提供咨詢,培養農業經濟領域的高級人才,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農經所擁有“國家農業政策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重點開放實驗室”政策分析平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政策顧問團”農...
-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1》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智庫報告”“中國農業發展戰略研究院智庫報告”的組成部分。報告突出戰略導向、定量分析的特點,圍繞中國農業—食物系統及其競爭力,回顧前一年國內?外宏觀經濟和農業產業走勢,基于中國農業產業模型(CASM)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摩擦、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大豆振興計劃、非洲豬瘟疫情、草地貪夜蛾等突發事件、熱點問題和最新政策進行定量模擬分析,對18種重要農產品的產業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展望。
韓昕儒
010-82106182 -
把脈生豬產業形勢助力國家宏觀決策
2018年發生的非洲豬瘟疫情,重創我國生豬產業,生豬穩產保供形勢嚴峻。農經所畜牧業經濟與政策創新團隊,密切跟蹤全國及各地生豬產能變化形勢及重大動物疫病發展態勢,基于大數據分析,結合監測預警技術,為生豬產業運行“把脈問診、對癥開方”。在關鍵時間節點,及時撰寫形勢分析及政策建議報告,提交中央財辦、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等部門,為準確研判形勢、服務領導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2021年,就生豬產業發展形勢培訓行業從業人員近40萬人次,并為一些地方及大型養殖企業制定生豬產業發展規劃提供戰略咨詢。
王祖力
010-82106710 -
涉農企業創新能力評價
科技型領軍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經所技術經濟與科技政策創新團隊以上市涉農企業為評價對象,通過構建包括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評估了不同板塊、不同行業、不同所有權屬性的涉農企業創新能力表現力。報告在2021年“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發布會”對外發布,有利于社會各界了解我國涉農企業創新現狀及變化。技術經濟與科技政策團隊還形成了包括涉農高校創新報告、農業科研院所創?新報告、農業綠色發展評價等系列智庫報告,為地方政府及企業提供了發展戰略、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產業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方案等咨詢服務。
王曉君
010-82106940
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簡稱:中國農科院資劃所)于2003年5月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與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區劃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組建而成。是以土壤肥料、農業資源利用和區域發展為主導的國家級公益性綜合研究機構。 研究所以植物營養與肥料、農業遙感與信息、農業土壤、農業微生物資源與利用、農業生態、農業區域發展等為核心研究領域,設有植物營養、肥料及施肥技術、土壤培肥與改良、土壤植物互作、耕地質量監測與保育、面源污染、土壤耕作與種植...
-
綠色高效增值肥料創制與產業化
增值肥料屬于中國發明、中國制造,創立了載體增效制肥技術新途徑、“肥料-作物-土壤”綜合調控增效理論、與大型化肥生產裝置結合一體化生產的產業途徑,豐富和發展了綠色高效化肥產品創新的理論、技術策略和產業途徑,開拓了增值肥料新產業,為推動我國尿素、磷銨、復合肥料等大宗化肥產品全面綠色高效化升級提供科技支撐。該成果獲5項中國專利優秀獎,創立鋅腐酸、聚氨鋅、大嘿牛、美麟美等知名增值肥料品牌20多個,目前我國增值肥料年產量超過1500萬噸,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高效肥料類型。
李燕婷
010-82108664 -
天空地遙感大數據驅動的果園生產精準管理技術
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的果園智能感知技術,解決了“數據從哪里來”的基礎問題;構建了天空地遙感大數據、果樹模型、專家知識與數據挖掘等方法并配合智能處理一體機,解決了“數據怎么用”的關鍵問題;結合自動控制、傳感器、網絡傳輸、農機裝備等,研制了智慧果園精準生產服務平臺、無人植保機器人、無人除草機器人等作業裝備,解決“數據如何服務”的重要問題。
史云
-
基于產量反應和農學效率的智能化推薦施肥方法及NE系統
針對我國化肥利用率低、小農戶測土條件不具備、作物種植茬口緊以及測土施肥成本高等問題,建立了基于產量反應和農學效率的推薦施肥新方法。該方法克服了國際上土壤測試中氮素測定方法繁瑣,以及與作物產量反應相關性差等難題。除了考慮土壤養分供應,還考慮了土壤以外其他來源的養分,如有機肥、秸稈還田、大氣沉降和降水等帶入的養分,并考慮作物輪作體系和采用4R養分管理策略,時效性強,在有和沒有土壤測試條件下均可使用,是一種方便使用和易于推廣的作物推薦施肥新方法。
何萍
010-82108000
農業信息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簡稱信息所),是以農業信息科學創新和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為主要任務的國家級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信息所內設機構34個,現有在職職工308人,主要從事農業信息分析、農業信息技術、農業信息管理三大學科領域科學研究。擁有國家農業科學數據中心、農業農村部大數據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農業信息服務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家新聞出版署農業融合出版知識挖掘與知識服務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以及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大農業專業圖書館。牽頭中國農學會農業圖書情報、中國農學會計算機農業應用分會、中國農學...
-
區域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
區域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立足區域農業管理與產業發展實際需求,通過融合、匯集、治理不同來源、不同部門、不同層級、不同業務的涉農數據資源,構建面向主題的聯機分析和數據挖掘模型,實現大規模涉農數據關聯分析與深度挖掘,獲得有益于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 服務的洞察。 平臺重點建設:一套標準、一個智 慧農業大數據中心、一個區域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實現用數據展示優勢,用數據發現問題、用數據研判趨勢、用數據支撐決策。
崔運鵬
010-82107808 -
智能式農作物籽粒計數器—— 數粒寶
“數粒寶—智能式農作物籽粒計數器”是一款實用便捷、精準高效的農作物品種籽粒自動計數產品,以作物栽培、育種等從業人員為服務對象,針對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等農作物栽培或育種工作中數千粒重以及種子檢測環節面臨繁重的人工數粒問題,通過圖像識別、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手段,實現高效精準、實用便捷的農作物籽粒計數,操作便捷、精準高效,收費低廉,提高農作物籽粒計數效率,提升育種工作數字化水平。
劉升平
010-82109348 -
奶牛行為智能識別系統
過高被動淘汰率是我國奶牛生產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給牧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產品融合機器視覺、可穿戴技術,自動識別奶牛采食、反芻、躺臥等行為,集成躺臥分析、跛行識別等健康診斷模型,實現奶牛個體全天24h健康監測及異常預警,具有自動判別、實時監測、及時診斷的優點,助力奶牛精準健康管理,降低被動淘汰率,顯著提升牧場管理效率,提高福利化、智能化養殖水平,促進奶業高質量發展。
吳建寨
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技術研究機構,2003年成立,行政隸屬于中國農業科學院,二級獨立法人單位,2006年中編辦批準加掛“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牌子。主要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承擔國家農產品及飼料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監督抽查等技術支持。 質標所現有職工156人,高級職稱60人,研究生學歷占70%;4個科技創新團隊進入院科技創新工程,擁有國家飼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等國家級科技平臺5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
-
基于免疫層析試紙條和移動終端的食品安全及醫療診斷智能識別技術和系統
該成果是基于免疫層析試紙條和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算法的食品安全和醫療診斷的多目標物同時檢測的創新技術和系統,集成了抗體制備、免疫層析、圖像識別、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通過微信小程序,5-15分鐘可完成多種目標物的同時檢測。開發的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可兼容所有免疫層析試紙條的定性、半定量判讀,并能作為大數據的移動終端實時收集數據,可應用于食品安全污染物快速篩查檢測和醫療診斷等領域。
曹振
-
動物產品高風險藥物殘留監控用標準物質
針對動物養殖中藥物濫用問題突出,監管用國家有證標準物質缺失的現狀,近年來,通過標準物質原料篩選和制備工藝、高準確度定值技術、原料均勻和穩定儲存關鍵技術研究,掌握了100余種標準物質研制技術秘密,并已成功研制了一系列國家一級、二級有證標準物質, 獲得國家一級標準物質證書18項,國家二級標準物質92項。其中純度標準物質不確定度小于1%,溶液標準物質不確定度小于4%,基體標準物質不確定度小于15%。目前該類標準物質已在農業農村部及各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中得到廣泛應用。同時,在國家食品、環境等高風險藥物殘留監控中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周劍
010-82106545 -
便攜式微等離子體重金屬速測儀
該重金屬速測儀在微等離子體氣相富集、固體酸化學蒸氣發生和介質阻擋放電高靈敏發射光譜三大核心技術上實現創新突破,可通過液體或懸浮液進樣,實現重金屬汞、鎘、砷、鉛、銻、鉍等元素現場高靈敏快速檢測,檢出限達到0.1 μg/ L,檢測時間<5分鐘;融合3D打印模塊技術,使儀器更加緊湊,總重<15 kg,整體功率<60 w,電池續航時間超過6小時。同時,該儀器采用固體酸“定量藥片化”設計,無需天平稱量,避免使用液體強酸,操作簡易、便于攜帶、綠色環保、人員友好。
毛雪飛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是2012年經中編辦、原農業部批復成立的正局級事業單位,也是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的辦事機構。主要職責是:開展食物與營養發展理論、方法、政策及其戰略研究,提出政策建議;開展食物數量安全保障體系、食物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居民營養改善體系建設及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研究,推動居民食物結構改善;受委托組織編制國家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并跟蹤反饋推進實施情況,推動綱要貫徹落實;承擔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日常工作;參與全球性、地區性食物安全與營養領域重要活動,開展國際學...
-
雙蛋白食物創制及在健康扶貧和特殊人群臨床營養中的應用
國務院《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明確指出開展雙蛋白工程重點產品的轉化推廣。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王靖研究員團隊創制出適合特殊人群健康需求的雙蛋白食物,突破了雙蛋白在健康扶貧和白血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中應用的瓶頸,取得顯著的干預效果,實現50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科學引領新型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發展。項目成果獲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國農學會科學技術成果評價該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王靖
010-82107740 -
兒童營養面條
通過小麥籽粒生物強化、制粉粉路搭配、復合營養強化、雜糧果蔬復配等技術,開發出藜麥/燕麥/赤小豆營養寶寶面條等產品;基于真空和面、復合壓延等新技術裝備,配套設計了雜糧粉/蔬菜泥營養面條等自動化生產線;牽頭制定行業標準《鋅強化小麥》《復合營養強化小麥粉》《營養強化面條》。已與金沙河集團開展了六年的所企合作,聯合開發的雜糧營養寶寶面獲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方便食品行業創新產品獎。
劉銳
-
高血糖人群專用面條及其制備方法
高血糖人群專用面條復配了專用小麥粉、帶皮苦蕎全粉、燕麥麩皮超微粉、帶皮青稞全粉等,帶皮苦蕎和青稞全粉保留了苦蕎和青稞的全部有效成分,輔以燕麥麩皮超微粉,使面條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功能活性物質,表現出低血糖生成指數,適于高血糖人群,可做低GI和全谷物食品認證。專用面粉具有較高的穩定時間、延伸性及峰值黏度,合理控制雜糧粉的粒徑分布,加工中應用真空和面、綾織復合壓延等技術,綜合改善面條的口感和烹調性。已在金沙河集團、北京東方倍力營養科技有限公司轉化應用,產品通過低GI認證。
劉銳
農田灌溉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以下簡稱“灌溉所”)成立于1959年,是我國農田水利與灌排科技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科研機構,致力于農業水科學與工程科技領域的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系統性和實用性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研究領域主要包括農業水資源開發與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技術與裝備、農業水生態與水環境、作物用水理論及技術、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農業農村水資源戰略等。 灌溉所建有節水高效灌概技術與裝備、現代節水型灌區建設與改造、作物需水過程與調控、非充分灌溉原理與技術、農業水資源優化配置與調控、非常規水資源安全...
-
智能灌溉水肥一體機
智能灌溉水肥一體機主要用于規模化種植園區的精準水肥管控,由吸肥系統、人機操控界面、中控系統和機架等4部分組成。施肥機精準配比系統基于先進的PWM算法開發,采用嵌入式控制模塊和高脈沖電磁閥進行精量控制,控制精度高。集成了低壓電力載波通訊模塊,可實現田間多路電磁閥的兩線制通訊。配合手機端和中控端控制平臺,可完成現地控制、移動控制和中央集中控制三位一體的管理。 產品廣泛應用于集約化種植的大田 作物、經濟林果、蔬菜園藝、茶園煙草等作物。
鄧忠
-
基于無人機信息感知的變量精準灌溉系統
變量精準灌溉系統利用無人機光譜及地面物聯網信息感知、大型噴灌機變量灌溉裝備及智能施肥機水肥一體化分區灌溉、專家知識決策模型,集成精準灌溉信息智能感知、多源信息決策、變量精準控制平臺于一體,實現了快速高效感知大田作物生理生長信息、需水需肥信息時空分布特征、種植信息提取,精準反演大田灌溉、追肥處方圖,通過現代化灌溉系統控制田間水肥精準高效管理,實現農業灌溉數字化、智慧化展示及管理控制決策。
鄧忠
-
基于云平臺的智慧灌溉管理系統
經過四十多年科學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灌溉、施肥專業知識,建立了不同區域作物的需水、需肥、灌溉定額數據庫,研發了多源數據融合灌溉決策算法,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出集傳感器、灌溉施肥設備、物聯網、云數據庫、服務器、Web端和手機端為一體的智慧灌溉管理系統,為農場、設施、園林景觀等不同場景提供一體化的灌溉解決方案,實現從水源到作物灌溉全過程的精準感知、智慧決策、智能控制與管理,降低運行成本,提高作物產量與品質,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綜合效益。
鄧忠
水稻研究所
中國水稻研究所是一個以水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研究所。198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在杭州建立,1989年10月落成。現隸屬于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現任所長為胡培松院 士。 研究所以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主,著重解決稻作生產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具有從事水稻群體、個體、組織、細胞、分子等各層次的科研能力。研究所遵循“立足浙江、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辦所方針,積極承擔來自國家、農業部、浙江省、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合作等立項渠道的科研任務。至2020年10月,研究所共取得...
-
水稻品種—— 華浙優261
華浙優261(國審稻20200107)是與優質三系不育系華浙2A雜交而選育的中晚秈三系優質雜交稻新品種,聚合了廣譜抗稻瘟病基因Pi2,低直鏈淀粉含量基因WXb等。該品種產量高,國家區試產量比對照增產7.1%,稻米品質達 部頒優質1級,尤其食味品質優良。華浙優261作為高檔優質米品種,市場前景廣闊,它實現了水稻種業到米業的無縫對接,打通水稻產業的整個鏈條。預計未來幾年華浙優261市場規模達到年推廣面積100萬畝,銷售種子200萬斤,種子銷售利潤近3000萬元;生產稻米6.5億斤,銷售利潤近30億元,對提升種業競爭力,確保糧食安全,農民增收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圣忠華
-
稻田智能灌溉與水肥一體化裝備與技術
通過研發田間水稻長勢/土壤液位雙相傳感器組件,創建基于水稻長勢與土壤水分的稻田肥水一體化管理模式,開發智能灌溉配套設備,實現基于物聯網數據的稻田智能節水高效精準灌溉;開發稻田智能肥水一體硬件設施,以水帶肥(藥),實現隨水施肥(藥)的輕簡高效智能稻作栽培管理。 稻田智能灌溉與水肥一體化裝備與技術可節省水稻生長期灌溉用水30-40%,節肥10-20%,畝省工0.5-1個。研究授權專利2項。
陳松
-
水稻智能疊盤出苗育秧工廠
以疊盤出苗技術為核心的水稻智能疊盤出苗育秧工廠,集成了“基質疊盤出苗、智能控溫控濕、適溫高濕出苗”技術,創建了水稻“1+N”育供秧模式。它具有育秧風險低、生產效率高、社會化服務能力強等優點,整個育秧過程基本實現數字化控制,機器換人,浸種、播種、出苗等環節精準智能控制,實現了水稻育秧工廠化生產,解決了傳統育秧出苗差、整齊度低、爛芽死苗等問題。疊盤出苗育秧技術被遴選為2019年農業農村部水稻主推技術。
向鏡
棉花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于1957年8月在北京成立,1958年3月遷到河南安陽,是唯一的國家級棉花專業科研機構和全國棉花科研中心。研究所以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組織和主持全國性的重大棉花科研項目,著重解決棉花生產中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國際棉花科技合作與交流,培養棉花科技人才,宣傳推廣科研成果與先進的植棉技術。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原學者等眾多國家高端科技人才,建設有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棉花生物育種與產業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和農業農村部棉花品質...
-
作物智能化管理平臺開發與應用
自主研發智能化數據采集系統,包括無線傳感節點,供電系統、數據采集設備和農業傳感器。數據采集器與智能控制器支持SDI12、R485多種協議,包括空氣溫濕度、大氣壓、光合有效輻射、植物葉片與冠層溫度、土壤水分三參數、CO2、pH等,支持可編程二次開發。作物無人管理云平臺服務。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實現作物信息采集與控制,管理不同級別用戶及在線傳感器和控制設備,采集存儲傳感器監測大數據,智能化控制關鍵設備的運行和監控。
李亞兵
-
新型微生物菌劑—— 中棉菌樂土
作物枯黃萎病號稱為植物的“癌癥”病害。中棉所棉花病害防控與風險評估團隊采用微生物組學、現代生物技術等方法,將內生拮抗真菌與根際益生細菌完美組合,成功研制出新型微生物復合菌劑“中棉菌樂土”。該產品通過拮抗、誘導免疫、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促生長等機制防控作物枯、黃萎病及其它土傳病害。對棉花、番茄、辣椒、茄子等作物枯黃萎病的防治效果達市場同類產品的2倍,同時能顯著改善產品的品質。
朱荷琴
-
一種營養調節型棉花專用葉面肥
“一種營養調節型棉花專用葉面肥”由一定組分的復硝酚鈉、氮源、鉀源復配而成,復硝酚鈉是一種強力細胞賦活劑,與植物接觸后能迅速滲透到植物體內,促進細胞的原生質流動,提高細胞活力,能起到調節作用,具有成本低、調節效果好、兼容性好、無副作用等優點,在棉花蕾期至花期施用,可以調節棉花的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增加棉花的抗逆性,促進現蕾開花,減少脫落,提高成鈴率,從而提高產量和棉纖維品質,實現增產增效。
李鵬程
油料作物研究所
油料所建于1960年,擁有品種資源、遺傳育種、栽培生理、植物保護、土壤肥料、功能基因組學、基因工程與轉基因安全性評價、品質化學、脂質營養、質量安全、產品加工、宏觀政策等學科,研究對象覆蓋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和特色油料,承擔著解決我國油料產業發展前沿性、基礎性、關鍵性、戰略性重大科技問題,為油料供給和質量安全、農業農村發展與政策創設提供科技支撐的職責使命。 全所現有在職職工280余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和省部級人才20余人。建有輻射全國油料生態區、功能互補的“一個中心、四大基地”,占...
-
高品質菜籽油產地綠色高效加工技術
針對我國菜籽油加工存在工藝高溫長時、產品質量效益低、資源利用效率低和安全、環境隱患突顯等產業技術瓶頸,發明了基于細胞反應器的提質生香技術、綠色高效低溫制油技術、自動控制與質量管理技術,創建了高品質菜籽油產地綠色高效加工技術裝備,較色拉油熱榨技術,工序減少50%以上,設備投入減少30%以上,“三廢”零排放;開發出安全營養、色香味形俱佳的“7D”菜籽油,VE、甾醇和多酚等功能成分保留率達90%以上;餅粕質量顯著提升。
萬楚筠
-
新型微肥的研發與應用
該產品為液體,易溶于水,通常用 水稀釋后即可使用,葉面噴施后容易被植物高效吸收利用,持效期長。處理干旱條件下的種子,油菜出苗率增加10%以上。近兩年在湖北荊州、黃岡等地油菜初花期噴施該產品后,植株菌核病病情指數降低10-20%,增產20%以上,含油量增加2個百分點左右。
馬霓
-
糧油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及產品
糧油質量安全關系國計民生,成果建立了食用植物油料油脂系列特異品質檢測技術,并研制出了黃曲霉毒素B1、嘔吐毒素、辣椒素、苯并芘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要危害因子核心原料,開發出膠體金、時間分辨熒光等定量檢測技術及產品,具有檢測速度快,靈敏度高、操作簡單等優點,為保障消費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技術產品支撐。
王督
麻類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是我國從事麻類科學研究的唯一國家級綜合性專業研究所,是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依托單位,建有全球最大、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麻類種質資源中期庫,以及國家麻類作物育種中心等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18個及國際聯合實驗室7個。近年來,中麻所通過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國際天然纖維組織及歐盟研究項目,與20多個國家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中麻所對苧麻、亞麻、大麻等麻類作物開展了長期系統性研究,研究領域涵蓋纖維用、藥用、籽用、耐鹽堿、抗旱等多用途利...
-
麻類纖維細度自動快速檢測技術及設備
本技術能直觀、準確、快速同時測定表征麻類纖維細度間接指標直徑(d,μm)和直接指標公制支數(Nm,m/g)、線密度(ρL,dtex)。其技術特點經自主設計的專用軟件,主要采取顯微圖像處理法,統一檢測成像,減少誤差引入環節,具有重現性好、誤差小、準確度高、檢測速度快的優點。 本技術設備麻類纖維細度自動分析儀包括麻類纖維細度軟件一套、麻類纖維細度儀硬件一套。
肖愛平
0731-88998536 -
大麻二酚的綠色提取工業化生產
傳統方法從大麻中萃取大麻二酚主要是采用揮發性有機溶劑作為萃取劑,比如使用甲醇、乙醇、正己烷等。也有報道采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方法,但是該方法需要高端的儀器,并且成本也很高,限制了大規模應用。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采用綠色溶劑離子液體(或低共熔溶劑)作為綠色萃取劑進行固-液萃取以及采用亞臨界萃取等方法從大麻中提取大麻二酚。相關研究成果已經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并開始進行工業化生產開發。
譚志堅
-
大麻抗菌功能纖維材料的改性技術
紡織用大麻纖維必須經歷脫膠這一程序,否則會導致其喪失抗菌功能。為了賦予大麻纖維抗菌功能,根據大麻纖維的結構特點,首次通過高分子化學改性手段將季銨官能團可控地共價接枝在纖維結構中,制備了季銨基共價接枝大麻抗菌纖維。與市場上常用的后整理及共混改性法相比,該法使功能基團在分子層面上以化學鍵牢固接枝到纖維的微觀結構中,屬于非溢出式殺菌。該抗菌纖維材料,能用于各種抗菌功能紡織品的開發及工業、民用水的殺菌消毒。
常麗
果樹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以蘋果、梨、葡萄、桃、李、杏、草莓、藍莓、獼猴桃、櫻桃、棗等果樹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是國家果樹戰略科技力量。經過6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涵蓋種質資源、遺傳育種、栽培生理、植物保護、貯藏加工、質量安全、科技信息等學科體系,創建了種類齊全、學科完整、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研究體系。 研究所秉承“求是創新、追求卓越”所訓、“人為本、和為貴、變則通”發展理念和“為果業增產增效,為果鄉增綠添彩,為果農增收致富,為國家創造財富,為人民創造美好,為社會創造價值...
-
蘋果品種—— 蘋優1號
2017年授權植物新品種權。果實長圓錐形;平均單果重60克;蓋紅色條紋,果點小,免套袋條件下果面光滑靚麗;果肉酸甜適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74%,可滴定酸含量0.36%,果肉硬度6.58千克/平方厘米。在遼寧省西南部地區9月中旬成熟。‘蘋優1號’果實美觀,酸甜可口,確認其具有早果、豐產、穩產、適應性廣等優點,品種耐寒性較強,高抗枝干輪紋病,是極具推廣潛力的免套袋小果型品種。
張彩霞
-
蘋果品種—— 華妃
該品種屬晚熟品種,在遼寧省10月下旬成熟。果實近圓形,單果均重181g;果皮薄、光滑,陽面著紅色;果肉淡黃色,肉質松脆,品質好;去皮硬度7.5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0%。適宜套袋栽培。
王強
-
梨品種—— 早金香
‘早金香’是以‘矮香’為母本、‘三季’為父本,通過雜交選育出的梨新品種。 果實粗頸葫蘆形,平均單果質量237.0 g,果皮黃綠色,肉質細、軟,石細胞少,汁多味甜,有淡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2%,果心小,品質上等。在遼寧興城地區8月上中旬成熟。 該品種的適應性較強,早果,豐產,抗性強。適宜在白梨、砂梨、西洋梨和部分秋子梨栽培地區栽植;該品種高抗梨黑星病,并具有較強的抗寒性。適于露地和設施栽培。
姜淑苓
鄭州果樹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是以果樹和瓜類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肩負中國果業科技創新國家隊、改革排頭兵、產業驅動器和決策智囊團的光榮使命,是國家果樹瓜類科技創新中心、成果轉化基地、國際合作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研究所擁有16個內設機構,600多名職工,研究樹種豐富、學科體系齊全、特色優勢明顯。研究所長期以來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主動作為,建所60年來,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300多項,其中國家獎勵11項,省部級獎勵102項,培育果樹瓜類新品種30...
-
蘋果品種—— 錦秀紅
華冠的短枝芽變系,2010年通過河南省林木良種品種審定。果形近圓錐形,果面全濃紅,果肉細脆多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2%,維生素c含量為5.160mg/100g,總酸含量0.209%,酸甜適宜、風味濃郁,品質上乘。9月中下旬成熟,可供應雙節市場。該品種已獲得國際品種權,并通過了法國IFO公司的商業測試。
閻振立
0371-65330981 -
梨品種—— 紅酥寶
紅酥寶是中熟紅皮梨新品種,果實長圓形,果個大,果面光滑,無果銹,陽面著紅色,果實外觀端正漂亮,商品果率高;果肉細脆多汁、甘甜爽口,風味濃,果心小,品質優,鄭州地區8月中下旬成熟,較耐貯藏。 紅酥寶樹勢中庸,成花容易,豐產性好,連年結果能力強,適應性和抗病能力均強,栽培管理容易,適合密植省力化栽培。
薛華柏
-
梨品種—— 早紅玉
早紅玉是目前成熟期較早的紅皮梨新品種,在鄭州地區8月上旬果實成熟,其果實近圓形,外觀端正,果皮底色綠黃色,陽面著紅色;平均單質量256g,果肉乳白色,細脆,汁液多,石細胞少,風味純正,甘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品質上等。 早紅玉樹勢中庸,易成花,連續結果能力強,豐產穩產,栽培管理容易,適合省力化密植栽培。
薛華柏
茶葉研究所
茶葉所于1958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在杭州正式成立,2001年6月增掛“浙江省茶葉研究院”牌子,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家以茶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綜合性研究機構。現設茶樹資源與改良研究中心、茶樹種植工程研究中心、茶葉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茶葉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中心、茶葉質量認證發展研究中心、茶業經濟與信息研究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中心、茶業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等9個業務部門和5個職能部門。 現有在職工作人員261人,其中事業編制職工175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具有高級職稱101人。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1...
-
茶樹品種—— 中茶125
‘中茶125 ’是從‘蒲蓮桐元’ב龍井43’雜交后代中經單株選拔-無性繁殖-區域試驗選育而成的早生、優質、高產、高抗綠茶新品種,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編號GPD茶樹(2020)330043,植物新品種權號CNA20100657.0。 該品種植株中等,樹姿半開張,新梢發芽密度高,發芽整齊,淡綠色,茸毛稀,芽葉生育力強,耐采摘,開采期一般為3月中旬,產量顯著高于‘福鼎大白茶’。春茶一芽二葉氨基酸含量為4.6%、咖啡堿2.8%、茶多酚18.0%、水浸出物52.0%。制烘青綠茶外形較嫩綠帶翠,湯色淺嫩黃較明亮,香氣清高較鮮,滋味清鮮較甘和;制扁形綠茶品質更優。對茶小綠葉蟬和茶炭疽病均為高抗;抗旱性強,抗寒性較強。適宜在浙江、湖南、貴州、重慶、四川等省市栽培。
陳亮
0571-86652835 -
茶樹品種—— 中茶502
‘中茶502’從黃山群體種單株經過單株選拔-扦插擴繁,經過品系比較實驗-全國區域試驗等程序選育而成,于2020年通過農業農村部登記。該品種灌木型,屬早生種,葉片中等橢圓形,制成的烘青綠茶品質優,外形緊結,湯色嫩綠清澈明亮,香氣清高,滋味清爽,尚濃醇,葉底嫩勻明亮。茶多酚含量為18.96%,氨基酸含量4.40%,咖啡堿含量3.10%,酚氨比為4.31。‘中茶502’為適宜機采的綠茶品種,已在多個綠茶主產區推廣反映適制茶品質優、適制好,抗性強。
曾建明
-
茶樹品種—— 中白1號
‘中白1號’從建德市當地鳩坑群體品種的自然白化變異單株經過單株選育而成,2020年通過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茶樹(2020)330019。樹姿直立,分枝密,春季芽葉乳白色。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6.0%,茶多酚17.0~21.0%,咖啡堿3.0~4.3%,水浸出物44.0%左右,內含物配比協調。適制針形或卷曲形綠茶,品質優。耐旱性、耐寒性強,抗病性強,在浙江、江蘇、貴州、湖北、四川、青島、陜西等地引種表現好,適宜在相似生態區種植。
曾建明
哈爾濱獸醫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為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獸醫學院依托單位,擁有我國唯一的大動物生物安全四級設施——“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所轄實驗室分別被指定為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國家非洲豬瘟專業實驗室、國家馬傳染性貧血參考實驗室、國家馬鼻疽參考實驗室、國家牛肺疫參考實驗室,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動物流感參考中心、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禽流感參考實驗室、OIE馬傳貧參考實驗室和OIE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參考實驗室及OIE亞太區...
-
雞馬立克氏病活疫苗(814株)
雞馬立克氏病(MD)是雞的一種重要傳染病,全世界每年由該病造成的直接損失近10億美元。為有效防控高毒力和多樣化毒株,目前廣泛使用高效的血清1型MDV疫苗株進行防控。 雞馬立克氏病活疫苗(814株)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80年代研制的疫苗,該疫苗毒株從健康雞群分離,并經多種細胞馴化培育成功,屬于自然弱毒株。具有安全性好、高免疫效力的特點,是當前兩種能夠有效防控特超強毒MDV的疫苗毒株之一,是唯一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血清1型MD高效疫苗。
劉長軍
-
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G5型)三聯活疫苗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和豬輪狀病毒是引起以豬只的嘔吐、水樣腹瀉、脫水和仔豬高死亡率為特點的病毒性傳染病。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與豬輪狀病毒(G5)型三聯活疫苗對預防此三種傳染病安全有效,疫苗主動免疫免疫保護率為96.15%,被動免疫保護率為88.67%。2013年通過哈爾濱市成果鑒定,2014獲得國家二類新獸藥證書,2017年獲得黑龍江省技術發明一等獎,2018年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項目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水平。
馮力
-
禽白血病病毒ELISA群特異性抗原檢測試劑盒
禽白血病是重要的種源性疾病,在我國大范圍流行,不僅嚴重危害家禽健康養殖,而且也威脅我國家禽品種安全,是《國家動物疫病中長期防治規劃(2012-2020)》中優先凈化的疫病。該病主要通過種群凈化來防控,因而高質量的診斷試劑非常重要。我們研發了自主知識產權的禽白血病病毒ELISA群特異抗原檢測試劑盒,該試劑盒敏感性高、特異性好,在多個大型養殖場應用,凈化效果良好。由于禽白血病是家禽育種過程中必須凈化的疫病。因此,該試劑盒市場需求大,具有很好的產業化前景。
高玉龍
蘭州獸醫研究所
蘭州獸醫研究所是我國專門從事預防獸醫學研究的著名科研單位之一,是全國唯一的口蹄疫科學研究、診斷和咨詢中心,也是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蘭州分中心。同時,在多種畜禽疾病的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我所現有職工270人,其中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118人,中級職稱111人,在站博士后8人,職能部門9個,10個創新科研團隊,8個依托于我所的國家、部委重點實驗室及中心。另外,還是國家菌種保藏口蹄疫病毒和血液原蟲保藏分中心。擁有P3實驗室、P3級大型和中型動物實驗室以及GMP中試基地等基礎設...
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是一所涵蓋畜牧、獸醫、獸藥、草業4大學科研究的中央級非營利性農業科研機構。所部占地98畝,大洼山和張掖2個綜合試驗基地占地5476.72畝。 研究所主要從事牛羊資源與育種、牧草資源與育種、動物營養、動物疫病、中獸醫、獸用藥物等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先后創建了1個農業農村部創新團隊、7個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團隊和1個所級創新團隊。編輯出版《中獸醫醫藥雜志》和《中國草食動物科學》2個全國科技核心期刊。 建所以來,承擔科研項目1800余項,獲得科技成果獎勵22...
-
羥氯扎胺復方混懸液
羥氯扎胺鹽酸復方混懸液是利用藥物的“協同相加”效應,開展高效、低毒以“羥氯扎胺+左旋咪唑”抗寄生蟲藥物為活性成分的復方制劑。家畜體內的蠕蟲,往往是線蟲、絳蟲、吸蟲混合感染,單用“羥氯扎胺”和“左旋咪唑”只對蠕蟲中吸蟲和線蟲等單一的蟲種治療有效,利用藥物的“協同相加”效應,開展復方混懸液的研發工作,拓展制劑的抗蟲譜,提高臨床療效,減少畜禽用藥次數,節省人力物力,提高經濟效益,企業將來獲得的產品則更具備市場競爭力。
董鵬程
0931-2115196 -
蒲行淫陽散
蒲行淫陽散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中獸醫研究室中獸醫與臨床創新團隊研制的三類新獸藥候選藥物。蒲行淫陽散在具有傳統的具有顯著的抗菌、活血、化瘀、抗炎、解熱、鎮痛活性的同時,對奶牛乳房炎具有較高的治愈率,同時還有明顯的提高泌乳量的作用。按照奶牛乳房炎的發病率為5%,每頭牛的治療費用為200元,2020年奶牛養規模為1000萬頭保守估計,則此類藥物2020年的市場規模約為1億元。
董鵬程
0931-2115196 -
益母鳳仙酊
益母鳳仙酊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中獸醫研究室中獸醫與臨床創新團隊研制的三類新獸藥候選藥物。益母鳳仙酊在具有傳統的活血化瘀活性的同時,還具有促進奶牛產后胎衣按時排出、凈化子宮、加快子宮復舊等多方面的調節和治療作用。保守按照我國的發病率為12%~30%,每頭牛的治療費用為100元,2020年奶牛養規模為1000萬頭左右,則此類藥物2020年的市場規模約為1億元。
董鵬程
0931-2115196
上海獸醫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家公益性科研事業單位。 建所以來,研究所緊密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針對嚴重危害畜牧業生產的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開展前瞻性、關鍵性的預防控制技術及基礎理論研究,為畜牧業發展和人畜健康提供科技支撐。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領域是開展動物傳染病、動物寄生蟲病、動物藥物、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動物生物安全研究。研究所的主要方向任務是:以血吸蟲病和水禽疫病等南方重要畜禽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為主的基礎、應用基礎研究;動物生物安全共性基礎理論和共性防控技術研...
-
豬呼吸道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顯色可視化現場檢測技術開發與應用
豬呼吸道細菌病嚴重危害養豬業,其預防和治療主要依賴抗生素,但豬場抗生素使用存在濫用、亂用和低效用藥的現狀,急需相關病原菌及其敏感藥物的快檢產品,以指導豬呼吸道細菌病防控和高效精準用藥,實現降本增效。目前市場上并無同類產品。本成果利用顯色可視化技術,可在12-16小時內實現豬呼吸道病原菌診斷和敏感藥物檢測,操作簡單方便,無需專業實驗室、專業人員和精密儀器,可用于豬場一線指導豬呼吸道細菌病防控和抗生素的精準應用。
李蓓蓓
-
沙咪珠利新型制劑的研發
沙咪珠利是高效低毒的新型三嗪類抗球蟲藥物,是國內少有的一類新獸藥。豬球蟲感染是仔豬腹瀉和發育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鐵元素是仔豬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沙咪珠利鐵復方長效注射液”,針對性利用了仔豬球蟲病和缺鐵性貧血在臨床藥物防治中,時間窗口非常接近的特點,一次注射給藥,在仔豬補鐵的同時,預防球蟲感染的仔豬腹瀉。可以更好滿足獸醫臨床的需求,提升新獸藥的市場價值。
費陳忠
草原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是唯一的國家級草原科學公益性科研機構、中央駐區正廳級公益二類科研事業單位,也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唯一建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邊疆民族所。 草原所在職職工173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84人,有碩、博士學位的116人。擁有覆蓋草業科學全產業鏈的學科團隊,包括草種質資源收集、評價、保存與利用;草新品種培育、制種與栽培研究;草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草地機械、草地災害預警與防控;草地機械與裝備研創;草地生態保護利用、草產品質量監測與風險評價、草原...
-
苜蓿品種—— 中草3號
該品種株叢直立,高大整齊,株高92~108厘米,分枝數多,葉量大,根以主根類型為主、有少量側根類型,葉量豐富,花色淺紫、紫色;該品種在呼和浩特生育期約為104天,干草產量達到1078公斤/畝,開花初期粗蛋白含量20.48%。該品種具有抗旱、耐寒、持久性好的特點,適合旱作栽培,在我國北方干旱寒冷地區,尤其適合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赤峰市、巴彥淖爾市、興安盟及其周邊地區種植。
穆懷彬
0471-4963856 -
苜蓿品種—— 中草5號
該品種是以來自國內外的多個苜蓿種質材料為親本,經過多次混合選擇、選系間雜交、各系種子等量混合而成的優良紫花苜蓿新品種。其植株直立或半直立,分枝數量多,田間長勢繁茂。花紫色,莢果螺旋,種子腎形。營養價值高,葉量豐富,適口性好,各類家畜均喜食。該品種抗寒、抗旱,蛋白質含量高,在年降雨量350 mm左右的地區,生長良好,在呼和浩特及其周邊地區種植,越冬返青率95%以上,翌年4月底返青,生育期120天左右。每公頃產干草7000~10000公斤,產籽實300~500公斤左右。
穆懷彬
0471-4963856 -
苜蓿品種—— 中草13號
多年生刈割型苜蓿,主要作為草食家畜飼草,用于刈割青飼、制作干草和青貯,亦可用于改良退化、沙化草地,以及水土保持等。在內蒙古東北部,干草產量5757.4~7244.6 kg/hm2 ,內蒙古中西部及西部地區干草產量可達 6089.5~12312.1 kg/hm2 ,種子產量可達259.8~652.5 kg/hm2 。 中草13號紫花苜蓿在河套灌區秋季枯黃晚(11月中旬),返青早(3月底至4月初),全年可刈割利用3~4次。秋眠級數為1.4級,抗寒指數1.1級,越冬率95%以上。
穆懷彬
0471-4963856
特產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以下簡稱“特產所”)建于1956年,是全國唯一的專門從事特種經濟動植物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的國家級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也是中國農科院在吉林省的唯一直屬單位,主要研究對象為珍貴、稀有、經濟價值高的特種經濟動植物。 建所60多年來,在農業農村部、中國農科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產所全面履行國家隊使命擔當,積極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特色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鄧小平、賀龍、鄧子恢、陸定一、李鵬、李鐵映等十幾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經蒞臨特產所,檢查指...
-
軟棗獼猴桃品種—— 佳綠
樹勢中庸,果實長柱形,綠色,光滑無毛,喙較長,平均單果重19.1g,最大單果重39.4g。果肉細膩,酸甜適口,品質上等,含可溶性固形物19.4%,總糖11.4%,總酸0.97%,維生素C1250.0mg·kg-1。適合鮮食,也適合加工,以其為原料加工的含片口味酸爽,維C含量高,釀制的果酒呈淺黃綠色、澄清透明,具有復合優雅的果香、花香和醇香。 抗寒能力強,在絕對低溫-38℃的地區栽培多年無凍害。抗病能力較強,未發現主要病害,主要蟲害為葡萄肖葉甲。
秦紅艷
-
軟棗獼猴桃品種—— 蘋綠
果實圓形,果皮綠色光滑,縱徑28.6~33.0mm,橫徑29.4~34.5mm,果形指數為0.97,平均單果重18.3g,最大單果重24.4g。 果實可溶性固形物18.54%,總糖含 量12.18%,總酸含量0.76%,維生素C含量為764.8mg·kg-1。果肉深綠色,多汁細膩,酸甜適度,微香,品質上等。適合鮮食,也適合加工,以其為原料加工的含片口味酸爽,維C含量高,釀制的果酒呈淺黃綠色、澄清透明,具有復合優雅的果香、花香和醇香。 扦插苗定植后3~4年開始結果,盛果期平均產量為10035.4kg·hm-2。
秦紅艷
-
軟棗獼猴桃品種—— 瑞綠
果實圓柱形,縱徑39.0~41.6mm,橫徑27.2~29.3mm,側徑19.7~25.5mm,果形指數1.43,平均果重14.92g,果實淺綠色。 果實可溶性固形物20.16%,總糖含量13.61%,總酸含量1.18%,維生素C 含量為57.17mg/100g。果肉細膩,酸甜適口,品質上等。 不易落果,適合采摘園。適合鮮食,也適合加工,以其為原料加工的含片口味酸爽,維C含量高,釀制的果酒呈淺黃綠色、澄清透明,具有復合優雅的果香、花香和醇香。 扦插苗定植后3~4年開始結果,盛果期平均產量為8000kg·hm-2。
秦紅艷
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
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成立于1979年,2002年獲批為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研究所重點圍繞農田污染防治、農業環境監測與預警、生態循環農業和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四大學科領域重大科技問題,努力把研究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和監測科技創新中心、技術交流與轉化中心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科技支撐。 建所以來,先后承擔了國家及省部級各類重點科研項目等600余項,取得成果75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0余篇,主編或副主編出版著作90余...
-
一體化生物堆肥旱廁(新型原位堆肥廁所)
該產品包括填料箱、填料軸、排便件、坐便器和堆肥桶,其中該堆肥旱廁具有固液分離收集的效果,從源頭上進行大小便分別收集,無需水電,使用過程中無能源消耗。該一體化生物堆肥旱廁可以有效利用自然界存在微生物或人工投放微生物封閉堆肥,避免疾病傳播,腐熟后就近就地還田,填料采用粉碎秸稈及木屑類等可發酵的有機物,有效避免上述有機物焚燒導致的空氣污染,實現有機物有機循環,同時徹底解決了傳統旱廁臟亂差的問題。
鄭向群
022-23615001 -
農村散戶黑灰水土壤滲濾系統
化糞池預處理后的黑灰水通過地下布水系統,間歇輸送至農戶房前屋后閑置土地或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經過布水系統的礫石層過濾后,進入土壤經土壤吸附、微生物降解、植物或作物利用,既可就地消納農戶黑灰水,又可充分利用黑灰水的氮、磷等營養元素,實現黑灰水協同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使用常規水沖,黑灰水都可進入化糞池收集和利用,技術簡單,便于建設,不用后期清掏管護,可單戶或聯戶建設,地下水位比較高的地區要做好隔離處理。
鄭向群
022-23615001 -
廣譜高效靶向重金屬鈍化修復功能材料研發及應用
從原料與助劑兩個方面解決了鈍化材料工業化生產瓶頸問題,成功實現降低生產成本70%以上并維持顯著鈍化效應,實現了因地制宜的定制生產工藝。使用劑量為0.02-0.05%,僅為常規鈍化材料的1/4-1/10。稻米和小麥籽粒Cd含量最大分別可降低60%和88.2%,該材料具有很強的廣譜性、靶向性特征,環境較為友好,達到鈍化重金屬和提高作物產量的雙重目標。全國10余家第三方單位應用反饋效果良好,入選農業農村部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聯合攻關組第一類產品。
梁學峰
沼氣科學研究所
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于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是中國唯一專業從事沼氣科學研究的國家級科研機構。 全所在職職工180余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9人、副高級職稱32人。研究所有在讀研究生50余人,在站博士后4人,有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2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2人,四川省“天府青城計劃”創新領軍人才1人、天府科技菁英2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科英才”各類人選6人。 研究所擁有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沼氣技術研究培訓參考中心、科技部沼氣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農業農村部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重...
-
沼氣發酵功能微生物強化技術
沼氣發酵是一個在厭氧條件下由多種不同類型的微生物協同作用降解有機物生成沼氣的生化反應過程。將特定的功能菌株按生長代謝特性組合,形成的一個穩定、高效沼氣發酵復合菌系。合理搭配微生物營養需求,實現多個功能菌株協調、快速增殖,從而獲得高活性、高生物量的沼氣發酵復合菌劑。針對我國沼氣發酵中存在的啟動慢、轉化利用率低、產氣量低等問題,以該復合菌劑為載體構建沼氣發酵功能微生物強化技術,將該技術應用于畜禽糞便、制藥廢水、餐廚垃圾等沼氣工程中,可以縮短1/3的啟動時間,并保持高效穩定運行,大幅提高沼氣工程的運行效率。
李強
028-85215106 -
農村生活污水生態循環型處理器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是環境保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農村更需要成本低,運維簡單的污水處理技術。 本所開發的生活水循環利用裝置,在低能耗、低成本、少管理的情況下,去除有毒有害、污染嚴重的物質,保留營養物質,以增強循環利用價值。對于環境要求高的地區,采用模塊化的方式,加入深度處理單元,使出水達到要求。本裝置符合農村廢水生態循環利用的大發展趨勢,對農村生活污水的分離和分集處理有前瞻性的指導性作用。
潘科
-
沼氣工程檢測技術及裝置
本項目從我國沼氣建設轉型升級、沼氣發展結構調整和沼氣工程檢測方法缺乏等角度出發,開展了沼氣工程檢測技術及裝置的相關研究,項目屬于農村能源與環境工程,檢測技術領域。通過沼氣工程檢測技術相關的科研試驗、獲發明專利授權3項、獲軟件著作權1項、獲實用新型 專利授權12項、研發檢測裝置6套、標準制(修)訂3個,論文11篇。沼氣工程和玻璃鋼沼氣池檢測技術與裝置有效的保障了沼氣工程建設質量和運行效果,應用前景廣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
冉毅
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前身是1934年民國中央農業實驗所病蟲機械實驗室,1957年獨立建所,現已成為農機化科技創新、教育培訓和質量檢測為主的國家級公益性研究所。該所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九大學科群中農業工程學科群的主要依托單位之一,是農業農村部現代農業裝備綜合性重點實驗室、國家植保機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掛靠單位。編輯出版《中國農機化學報》《中國農機化年鑒》等。 該所本部地處南京鐘山風景區南麓,占地180畝,在職職工245人,其中副研究員以上職稱103人。設有8個科技創新中心,共12支科研創新...
-
油菜毯狀苗高效聯合移栽機
針對現有油菜裝備移栽效率低、土壤條件要求高的問題,摒棄苗床低密度育苗、人工裸苗移栽的傳統育苗移栽方式,首創了油菜毯狀苗切塊取苗、對縫栽插的高效移栽方式,創制了集耕整地、施肥、移栽多功能為一體的油菜移栽聯合作業機,栽植頻率達到300次/(分行),栽植質量符合農藝要求。成果屬于世界首創國際領先,獲中國農業科學院“十大杰出科技創新獎”。在稻油輪作區應用該技術比同期遲播方式產量提高30%以上,每畝節本增效100余元。
張敏
-
智能化植保無人飛機
成果集成了高精度自主導航、超低空增穩仿地飛行、主動避障、變量施藥、飄移控制等多項核心技術,實現高效、綠色、安全、精準施藥。成果較傳統植保機具可減少農藥使用量20%以上,作業效率提高50-80倍,防治效果提高10%以上,推動農藥減施增效。
張宋超
-
甘薯裸苗帶式移栽復式作業裝備
該裝備可實現甘薯水平法與斜插法栽插,具有人工擺苗區域廣、帶槽定株距、帶式柔性夾持免傷苗、開溝定深、低位投苗、覆土精確、可靠性好等特點,可以一次實現旋耕、起壟、開溝、移栽、覆土、鎮壓等6道工序,栽植質量高,勞動強度低。
嚴偉
煙草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987年增名“中國煙草總公司青州煙草研究所”,實行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主的領導體制,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煙草農業科研事業單位。201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青島特種作物研究中心依托煙草所正式組建。 煙草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面向”重要指示精神,確定了“一主體兩拓展”發展定位,構建起以青島所部為中心,青州所區、青島試驗基地、西南試驗基地、宣城試驗基地為支撐的“一所五地”發展布局。研究所設有4個職能部門、8個研究中心和1個支撐服務部門,建有18個國家和省部級科...
-
基于種間互作的棘孢木霉·枯草芽孢桿菌生防制劑
該成果選擇優良菌株棘孢木霉HG-1和枯草芽孢桿菌Tpb55,構建了序列共培養系統,建立了高效共發酵工藝,活菌量大于100億/克,利用二者的協同代謝、互惠共生及生防機制互補作用,輔以海洋多糖生物刺激素,該產品兼具促生、抗逆、誘抗和抑菌等多重生防作用,能夠快速定殖在植物根際和葉圍,含有2-癸烯酸等高效抑菌活性成分,保護植物免受病原菌侵染,對疫霉屬、鏈格孢屬和鐮刀菌屬等病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具有預防控制作用。
張成省
-
靈菌紅素
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對來自粘質沙雷氏菌的抗煙草花葉病毒(TMV)的三吡咯環類化合物靈菌紅素中試產品,進行多年多地的煙草病毒病防效試驗,發現靈菌紅素可誘導煙草產生系統抗性,提高煙草對外界病原物的侵染抵抗能力,同時能抑制煙草體內TMV的復制增殖。因此,靈菌紅素不僅對TMV具有鈍化和抑制作用,并且還能誘導煙草產生系統抗性,對TMV侵染后的煙草有治療作用,對TMV病害的防治效果優于其他化學藥劑,靈菌紅素具有防效高和安全性強等特點,具備研發為抗病毒劑的優勢和前景。
楊金廣
-
利用煙草瞬時表達技術生產藥用蛋白
植物瞬時表達技術與傳統藥用蛋白生產技術相比,速度更快、產量更高、成本更低而且可控。本項目通過全方位優化瞬時表達平臺,包括載體選擇及更新,植物水培條件,真空滲入侵染條件,藥用蛋白提取純化工藝等,目標是實現一整套利用煙草瞬時表達系統生產藥用蛋白的流程工藝。通過以利妥昔、生長因子KGF等具有廣泛市場前景的藥用蛋白生產對本系統進行全環節驗證,以獲得最優工藝。
郭永峰
0532-66715256
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創建于2014年,是農業農村部,中國農科院和深圳市在科技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整合農業基因組學研究力量在深圳成立的新型研究所。 成立以來,基因組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面向、兩個一流”指示精神,開展科研自主權改革試點工作,被列為中國農科院現代院所改革的“試驗田”,建設了由中國農科院與深圳市主管領導任共同理事長的理事會;組建了近1000人的研究隊伍;形成了以組學技術為核心、輻射農業、食品和生態方向的學科體系,獲批“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
-
組學區塊鏈技術
組學區塊鏈技術利用“分子圖譜”對農業食品進行準確且量化的表征,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溯源與數據共享共治,為以種業為核心的生物科技研發提供共享共治的數據基礎,為農業食品在生產、流通和售賣等供應鏈各環節提供權威的信用標準,建立將數據、農事生產和食品安全鏈接在一起的農業生態體系,利用“BT+IT”的融合創新,最終實現“品種明確、品質量化、品牌優勢”的“三品”目標,實現從餐桌到農田的“逆向育種”。
閆建斌
0755-89263103 -
豬病毒核酸快速檢測試劑盒
2018年8月以來,以非洲豬瘟為代表的多種重大疫病暴發,對國家糧食安全以及經濟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非洲豬瘟是一種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引起的家豬急性出血性嚴重傳染病,豬群病死率高達100%。目前,針對病毒性重大傳染疫病的有效的疾病控制依舊依賴于早期檢測和診斷,本項目的研發內容將契合當下準確檢測病毒技術的同時提高檢測速度的迫切需求,并且將再次提高豬病毒檢測的精準度。
劉思遠
0755-28398828 -
ctDNA建庫新技術
循環腫瘤DNA(ctDNA)檢測作為一種無創的液體活檢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癌癥的早期篩查、診斷、治療等方面。二代測序的錯誤率一般在0.1%-1%水平,這對于一般的應用沒有什么影響,但是如果是對于研究腫瘤組織中頻率很小的稀有突變而言(比如小于0.1%)背景噪音太大。所以我們開發了一種超低頻突變位點的檢測方法,針對ctDNA中含量最多的單鏈DNA進行特殊建庫和測序,無論在最低檢測量、建庫成功率和真實檢出率等指標上都處于領先水平。
謝欣
都市農業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以下簡稱“都市所”)是經中編辦批復成立的國家級農業科研單位,是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的重要支撐機構。都市所職能定位意義重大,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面向”“兩個一流”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成都、布局西南、連接“一帶一路”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也是農業農村部推動建設“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部署。都市所緊緊圍繞當前國家都市農業領域的重大科技需求,著力解決都市農業戰略性、前沿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以智能園藝裝備、植物光生物...
-
新型高效農業照明燈
農業照明代表著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已經得到各國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使用農業照明產品可有效提高農業產品品質、確保農戶增產增收。目前中國農業照明還處于行業發展的初期階段,農業照明產品存在光效低能耗高的重大難題,本產品為新型的LED農業照明產品,利用稀土發光材料的技術,將LED農業照明產品的光效提高10-15%,降低系統的總體能耗,進而降低LED農業照明產品的初次投入和運營費用,推進中國農業照明產業的發展。
王宇
-
園林廢棄物基質化利用關鍵技術
本團隊集城市有機固廢基質化處理技術研究,新型基質創制研究和都市農業及生態環境應用為主線進行研究。1.利用生物及熱化學方式將園林廢棄物轉化為基質材料,并進一步改性獲得優化的基質性狀。2.研究新型基質材料熱成型工藝,創制新型固化基質。3.進行新型基質都市農業及生態環境應用創新研究,將新型基質用于都市農業綠色種植,研究其水肥調控技術、蔬菜營養品質調控技術等;將基質用作城市綠化,研究其在生態修復、環境治理中的應用技術等。
王宇
-
臥式輕便型番茄嫁接機
臥式輕便型番茄嫁接機屬于半自動嫁接機器,采用氣動系統和PLC控制系統實現番茄苗的自動夾持、切割和對接動作。整機尺寸為800×450×1200mm,質量為55kg,具有體積小,質量輕,成本低等特點。該機器操作簡單,只需1人操作,嫁接效率達到300株/小時,對于中小型種苗生產基地和農戶而言,該機器具有明顯的性價比優勢。
王宇
產業專家團
產業專家團概況
-
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玉米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大豆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菜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豬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肉牛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羊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蛋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奶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瓜類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鄉村特色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
中國農業科學院鄉村建設與治理專家團組建方案
-
工作動態
-
媒體報道
-
專家建議
-
03-052025
寒潮襲齊魯 專家守一線 科技護民生
3月初日,受強冷空氣影響,山東出現大范圍雨雪天氣過程,對設施蔬菜生產造成嚴峻考驗。為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保障“菜籃子”供應穩定,中國農科院蔬菜產業專家團啟動應急響應機制,趙志偉等專家分赴壽光市、青州市等蔬菜主產區,開展應急技術指導,助力農戶科學應對寒潮、快速恢復生產。 專家團深入設施蔬菜大棚查看災情,針對積雪壓棚隱患,現場指導農戶采取“及時清除積雪+加固立柱保護棚體”雙保險措施。專家強調,需及時修補破損棚膜,拉緊壓膜線,防止冷風灌入引發二次災害。針對連續雨雪天氣引發的棚內溫度下降、病害風險增...
-
03-042025
小麥產業專家團赴西南麥區開展調研和技術指導
近日,中國農科院小麥產業專家團赴西南麥區多地,對小麥苗情調研并進行技術指導。 專家團調研指出,冬春氣溫偏高、降水充沛,當前苗情整體優于常年,70%麥田莖蘗數達45-60萬/畝,三類苗占比低,僅局部田塊出現墑情不足或漬害,各地已經零星出現蚜蟲、紅蜘蛛、條銹病等病蟲危害。春季管理需聚焦科學水肥調控,稻茬田控灌防漬、旱地補水補肥,強化病蟲防控,防范倒春寒,確保穩定苗期長勢,搭好豐產架子。 專家團建議,一是根據底肥純氮用量和苗情長勢,酌情追肥。應盡量在灌溉之后用無人機或人工均勻撒施;不進行灌溉的...
-
03-042025
油菜產業專家團在湖北調研指導春季田管和油料加工工作
近日,中國農科院油菜產業專家團專家赴湖北荊州、宜昌、天門、鐘祥等地實地調研油菜長勢,指導油菜田間管理和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 調研發現,油菜整體生長狀況較好,受前期干旱影響,部分植株生長較弱存在缺肥現象,部分田塊蚜蟲數量較多,根腫病危害較重。專家團建議:一是抓住近期出現的降水天氣及時追肥;二是抓緊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增強植株抗逆性;三是氣溫上升后及時防治蚜蟲。針對根腫病危害,專家團建議:一是噴施生根劑,促進新根發育;二是采取選擇抗病品種、適時遲播等措施;三是加強病區與非病區管控。 針對...
-
03-042025
油菜產業專家團赴貴州開展生產調研和技術指導
近期,中國農科院油菜產業專家團專家赴貴州省貴定、思南、黔西、黃平等縣市調研,實地查看油菜長勢,與農技部門、種植戶等交流當前油菜生產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專家團調研發現,受去年播種期、苗期干旱與春節后低溫陰雨天氣影響,當前大部分油菜處于抽薹期或始花期,生育期較往年偏遲;部分晚播或受漬害、低溫陰雨寡照影響的油菜長勢偏弱。 針對當前春季油菜田間管理,專家團建議:一是隨著溫度回升,適時做好“一促四防”工作,加強菌核病等病害防控,防止高溫逼熟。二是及時清理溝渠,確保排水通暢,防止春季雨水偏多導致漬害發生...
-
03-042025
油菜產業專家團專家赴粵調研指導“稻稻油”模式研發與示范推廣
近日,中國農科院油菜產業專家團專家一行赴廣東韶關、廣州等地調研指導,考察了短生育期油菜篩選評價和三熟制輪作示范基地,指導“稻稻油”模式研發應用。 專家團調研了短生育期油菜品種生長情況,建議對品種生長發育進行詳細記載,做好蟲害防控;“稻稻油”多熟制模式應加快技術集成熟化,打造粵北短生育期油菜優良品種、高產技術、配套農機高度集成的核心片,支撐廣東乃至華南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 專家團認為,在廣東適宜區域開展“稻稻油”模式是可行的,當前應抓緊做好專用油菜、水稻品種選育和科學搭配,做好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
03-042025
蔬菜產業專家團在山東壽光開展高品質蔬菜標準化生產培訓
為深入推進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戶標準化生產技術水平,中國農科院蔬菜產業專家團聯合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在孫家集街道舉辦“高品質蔬菜標準化生產培訓”活動。通過理論授課、現場互動與實地指導相結合的形式,為農戶送上新春“科技禮包”。 本次培訓聚焦“綠色生產、標準引領”主題,圍繞蔬菜標準化生產體系展開系統性講解。專家重點剖析了科學施肥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及質量安全管控要點,推廣生物防治、水肥一體化等環境友好型技術,引導農戶轉變傳統種植理念。針對壽光設施蔬菜種植特點,課程特別增設土傳病害防治、...
-
02-272025
【光明日報】中國農科院小麥產業專家團助力糧食穩產保供單產提升
-
02-272025
【工人日報】蔬菜產業專家團為山東壽光農戶送新春“科技禮包”
-
02-192025
【新京報】從科學家的田到農民的田,小麥如何大面積提升單產
-
01-142025
【農民日報】一葉茶的科技力量
-
01-102025
【新華網】年終回顧丨2024年全國“菜籃子”產品供應穩健,基礎堅實
-
01-102025
【新華社】中國農科院植保專家團在海南三亞展示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
09-302024
海南臺風“摩羯”災后水稻生產調研及減災保產指導建議
9月25-27日,中國農科院水稻產業專家團組織栽培、育種、植保等專家,并同海南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海南農科院糧作所等專家共同組成海南水稻科技抗災服務小分隊,分別赴海口市瓊山區紅旗鎮、龍華區新坡鎮,澄邁縣福山鎮、橋頭鎮,臨高縣博厚鎮、波連鎮,文昌市馮坡鎮、公坡鎮等地調研臺風災后水稻生產情況并指導災后恢復生產。 一、臺風“摩羯”對海南水稻生產影響 臺風“摩羯”登陸造成海南省農作物受災,受災區域主要為海口、文昌、臨高、澄邁、儋州、定安和瓊中等地;9月21日08時-23日08時,海南發生強降雨,...
-
09-242024
南方水稻灌漿期遇臺風倒伏后的管理建議
9月,南方稻區連續遭受臺風“摩羯”、“貝碧嘉”影響,短時大風暴雨導致部分處于灌漿期水稻發生不同程度的倒伏,影響水稻的正常灌漿結實與收獲;臺風還可能帶來遷飛型害蟲和細菌性病害流行,導致水稻生育后期病蟲害發生。因此,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至關重要,針對南方水稻灌漿期遇臺風倒伏提出管理建議: 一、及時排水 發生倒伏的田塊,要立即排干田間積水。已成熟的水稻在田塊排水后應及時組織搶收;對于未成熟的水稻,后期田間也要保持適度干燥,以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二、科學扶稻 對于輕度倒伏的水稻,不宜...
-
09-242024
江蘇糧食生產調研及水稻中后期管理建議
近日,中國農科院水稻產業專家團陳惠哲研究員、張義凱副研究員赴江蘇徐州睢寧縣、連云港東海縣調研江蘇水稻生產情況,深入田間地頭、走訪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開展技術指導,并對當地秋糧生產提出意見建議。 一、江蘇糧食及水稻生產情況 2024年江蘇夏糧總產量286.1億斤、播種面積3738.2萬畝、單位面積產量382.7公斤/畝,增加量分別為4.7億斤、17.4萬畝和4.5公斤/畝。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切實抓緊抓實糧食生產工作,夏糧獲得豐收,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扎實基礎。據農技部門調度,預計全省水...
-
09-242024
新疆玉米生產情況與單產提升技術建議
近日,中國農科院玉米產業專家團專家下沉一線深入新疆伊犁、塔城、昌吉、喀什等玉米主產地調研,提出相關技術措施與建議。 一、新疆玉米生產情況 (一)全區無重大自然災害,玉米整體生長好于常年 今年新疆的氣候相對正常,特別是北疆春玉米區,沒有遇到低溫、高溫等極端天氣,玉米整體生長較好。南北疆因生態類型不同,播種時間略有差異。目前,北疆地區春播玉米大多已進入灌漿中期,部分高海拔冷涼區進入灌漿期;南疆春播玉米已經入灌漿后期;南疆復播玉米已經入抽雄期。與北疆地區相比,南疆地區土壤瘠薄、土壤鹽漬化嚴重、干...
-
09-242024
內蒙古鹽堿地玉米生產技術指導建議
近期,中國農科院玉米產業專家團赴內蒙古巴彥淖爾、鄂爾多斯、通遼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并對鹽堿耕地玉米生產技術提出措施建議。 一、內蒙古玉米生產情況 (一)目前全區玉米長勢良好 當地玉米大多已進入灌漿期,全區玉米長勢良好,絕大多數區域未受到高溫、澇害、病蟲害等災情影響。 (二)玉米種植任務落實到位 依托“綜合型園區、看禾選種、看苗選肥、對癥選藥、農機推廣基地”五個平臺陣地,做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農藥、新模式的引進示范與推廣,進一步優化集成全區玉米技術模式。 (三)輕中度鹽堿地玉米存...
-
09-242024
西南地區玉米病蟲害發生情況及防治指導意見
近日,中國農科院玉米產業專家團赴四川成都、南充、綿陽,云南普洱、曲靖、德宏等地就西南地區玉米病蟲害發生及防治情況開展實地調研,并與當地農業部門、種糧大戶交流研討,提出相關防治指導意見。 一、西南地區玉米病蟲害發生基本情況 據調研,四川成都、南充、綿陽地區較往年雨水偏多,病害發生概率大。成都地區發生的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紋枯病、鞘腐病和普通銹病,發生程度與往年相當;南充地區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彎孢葉斑病、鞘腐病、普通銹病和莖腐病,生長后期的莖腐病重于往年,但因玉米已開始或即將收獲,對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