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面向”重要指示精神,落實農業農村部對抓好糧食和農業生產的工作部署,通過組織全院植保科技力量、協同院外合作單位組建植物保護專家團,開展農藥科學使用、外來入侵生物防控、轉基因植物生態環境風險防控、重大病蟲害區域性監測預警與治理等技術集成示范和咨詢指導服務,為農業生產減災防災、農藥減施、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一、背景意義
(一)我國農業生產“蟲口奪糧”任重道遠
我國農業生產中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簡稱“病蟲害”)災害頻發、重發,為害我國農作物達1600多種,年發生面積超過60億畝次。其中,一類農作物病害8種、害蟲11種、鼠害1種,包括稻瘟病、小麥赤霉病、馬鈴薯晚疫病、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稻縱卷葉螟、褐家鼠等,嚴重威脅著我國農作物安全綠色生產,不僅造成農業減產、農民減收,還會因不科學防治導致農產品中生物毒素與農藥殘留超標,嚴重影響著我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植保科技對農業安全生產貢獻巨大
植保技術作為重要的防災減災手段,在保障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測算,2022年全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植保貢獻率為23.2%,通過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全年共挽回糧食總產超過3000億斤,相當于3億多畝隱性耕地的糧食產量。植保新技術推廣應用也是化學農藥減施增效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間,通過“控、替、精、統”策略,我國農藥利用率從36.6%提高到40.6%,在保障我國農業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化學農藥用量從30.0萬噸下降到26.8萬噸,降幅10.4%,順利實現了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
(三)植保科技集成與支撐服務亟需加強
隨著國際貿易日益頻繁,我國危險性外來病蟲害入侵所造成的生物災害問題不斷凸現,且呈現出侵入數量增多、頻率加快、蔓延范圍擴大、發生為害加劇的新趨勢。同時,隨著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的有序推進,轉基因玉米、大豆等作物上靶標生物抗性監測預防及非靶標病蟲害種群防控成為了生產新需求。很多病蟲害的寄主范圍廣,形成跨作物發生為害,有待突破作物界限推進多食性/多寄主病蟲害種群區域性治理。農藥使用是病蟲害防控的重要技術手段,但農藥用量大及其造成的作物藥害、病蟲抗藥性、農產品殘留超標等問題仍時有發生。上述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安全、綠色、高質量發展,亟需有效解決。
(四)組建植物保護專家團彰顯使命擔當
我院以植保所為主的相關研究所長期與全國植保領域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推廣部門及涉農企業緊密合作,持續推進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近年來全面支撐服務“蟲口奪糧”、化學農藥“零增長”、外來入侵生物防控、生物育種試點種植等國家重大戰略行動,有效保障了農作物的安全綠色生產。在當前形勢下,堅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定位,強化對全國植保優勢科技資源的統籌,組建植物保護專家團,建立長效機制,為農藥科學使用、外來入侵生物防控、轉基因植物生態環境風險防控、重大病蟲害區域性監測預警與治理等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指示精神和部院重要決策部署,協同院內外植保科研機構和農業推廣部門,組建植物保護專家團并下設農藥科學使用、外來入侵生物防控、轉基因植物生態環境風險防控、重大病蟲害區域性監測預警與治理等四個專家組,加強咨詢指導、技術集成和示范等工作。強化“平戰結合”服務模式,一是協同產學研推等部門,開展植保產業問題及其發展動態分析研判與科學防控咨詢建議、植保技術體系集成示范;二是根據產業實際需求及應急任務,組建科技小分隊,開展專題調研、技術指導培訓,為國家農業生物災害應急防控提供支撐。以此提升我國“蟲口奪糧”、保障農作物生物安全的科技支撐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三、建設目標
擬組建一支150人左右固定人員與150人左右長期合作人員相結合、穩定的植保科技支撐隊伍,下設農藥科學使用、外來入侵生物防控、轉基因植物生態環境風險防控、重大病蟲害區域性監測預警與治理等四個專家組。一是與政府管理部門積極溝通,承擔咨詢建議、科技服務等工作,服務政府決策與履職;二是下沉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培訓及農作物生物災害突發問題應急處置;三是與院各大作物產業專家團積極互動,推進跨作物重大病蟲害區域性防控技術方案優化與提升。通過植物保護專家團的工作,每年將培訓農業專業技術人員1000名以上,核心服務區植保貢獻率提高到30%以上,輻射面積500萬畝。未來10年,將根據植保工作發展需求,培訓農業專業技術人才10000名以上,核心服務區植保貢獻率提高到35%以上,輻射面積5000萬畝以上,顯著提升我院植保科技創新本領、綜合問題解決能力、產業支撐服務水平。
四、組織架構
植物保護專家團是履行我院服務“蟲口奪糧”穩產保供職能使命的常設性支撐隊伍,設團長1名、副團長4名,每個專家組由相關專業領導和專家組成,組織院內相關研究所植保專家,會同上級主管部門、院外科研機構、地方政府推廣部門專家共同開展植保科技支撐服務工作。
圖1 植物保護專家團架構
(一)農藥科學使用。重點為農業農村部農藥登記管理、病蟲害抗藥性監測與治理、農藥減施增效及指標監測分析、農藥殘留檢測與控制等提供咨詢建議和支撐服務;同時開展農藥減施增效的技術集成示范和科技指導培訓,服務推進農藥科學使用和減量化工作。(植保所牽頭,環發所、質標所、水稻所、茶葉所、環保所等參加)
(二)外來入侵生物防控。針對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開展風險預判和監測預警、實時應急控制,服務農業農村部開展外來有害生物防控管理與決策;圍繞重大有害生物種類,開展綜合治理技術的集成示范與培訓指導,控制其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影響。(植保所牽頭,環發所、質標所、草原所、環保所、煙草所、基因組所、西部中心、南繁院等參加)
(三)轉基因植物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根據轉基因產業化應用進展,開展病蟲害種群發生及靶標生物抗性演化動態分析研判,提出生態風險防控對策及咨詢建議;根據農業農村部部署安排,就除草劑科學使用及藥害預防、非靶標病蟲害防控等提供技術培訓與指導,并協助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植保所牽頭,作科所、生物所、信息所、質標所、水稻所、棉花所等參加)
(四)重大病蟲害區域性監測預警與治理。圍繞重大病蟲害跨作物的發生為害問題,開展病蟲害發生趨勢研判及防控咨詢建議;開展重大病蟲害區域性監測預警與治理技術體系集成示范與培訓指導,并協助政府部門開展重大病蟲害突發暴發的應急防控。(植保所牽頭,作科所、蔬菜所、水稻所、棉花所、油料所、果樹所、鄭果所、茶葉所、草原所、環保所、農機化所、煙草所、基因組所、西部中心等參加)
五、重點任務
植物保護專家團將聚焦農藥科學使用、外來入侵生物防控、轉基因植物生態環境風險防控、重大病蟲害區域性監測預警與治理等產業植保重點問題,組織咨詢服務工作,并開展技術體系集成應用、示范展示以及培訓指導,做到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
(一)強化科技咨詢建議,服務國家戰略實施
依托農業農村部植物保護專家指導組等平臺,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批示精神,圍繞農業農村部有關農藥減施增效、外來入侵生物防控、生物育種產業化、蟲口奪糧等重點工作,扎實開展調研咨詢服務,及時向農業農村部管理部門提交咨詢建議或報告,為國家“蟲口奪糧”、農業生物安全等政策制定及工作推進提供智庫信息。
(二)加強核心技術供給,推動成果轉化落地
依托野外試驗臺站、生物農藥與生物防治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平臺,根據農業產業中存在的植保技術瓶頸和關鍵問題,協助各級農技部門開展病蟲害監測預警與綠色防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的篩選、集成技術示范和應用推廣,遴選推廣綠色防控主推技術。通過集成示范與技術培訓,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加大科技成果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植保科技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強化技術培訓指導,提升植保技術貢獻
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各類科技支撐和科技服務項目,協同地方植保部門、產業聯盟和涉農經營主體,組織各種形式的現場觀摩會、技術培訓班、田間課堂等,普及先進適用植保技術知識,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種糧大戶和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用最新植保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植保技術貢獻率。
(四)研判病蟲災變形勢,做好應急技術支撐
借助國家植保數據中心等平臺條件及數據咨詢,監測分析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動態變化趨勢,與地方農業部門保持常態化聯絡機制,做好各類風險的應急處置技術預案,出現風險時,第一時間與地方政府部門進行風險會商,及時向院領導小組和上級部門報送風險預測信息和應對處置建議,協調組織優勢資源開展應急服務。
(五)拓展合作網絡體系,提升區域保障能力
根據植保問題跨作物、跨區域發生的特點,與全國農業科研機構、農技推廣系統等廣泛協作,推動更多合作伙伴加入網絡體系,全面提升區域性、網絡化的監測預警、科技服務、集成示范、應急指導等技術支撐體系,集眾人之智、聚眾人之力破解區域性植保難題。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領導小組,由一名副院長擔任組長,成果轉化局局長和植保所所長擔任副組長,成員由院機關相關部門和院屬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成果轉化局科技推廣處,負責日常組織協調工作。專家團的具體工作由植保所牽頭負責,組織制定實施方案,做好技術集成示范、技術培訓、信息報送等各項工作。
(二)注重多方聯動
一是共享各方優勢資源,推動院內外相關研究機構聯動,實現品種、技術、項目、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合作;二是與上級主管部門、地方政府、涉農企業、產業聯盟、專業合作社保持互動,形成并擴大區域合作網絡;三是與上級主管部門保持緊密互通,及時了解各地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與防控需求情況,做好上級部門發布的相關政策宣傳和解讀。
(三)強化支持保障
一是促進與上級主管部門有機銜接,根據國家農藥減量、外來入侵生物防控、生物育種產業化等重大工作部署開展工作;二是與院各大作物產業專家團有機銜接,推進跨作物病蟲害區域性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三是與地方部門、涉農企業、產業聯盟等對接,加大資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與推廣轉化,從而實現科技轉化和科技服務互利雙贏;四是加大下沉一線科技人員職稱評審等支持力度,鼓勵更多專家深入生產一線,將論文寫在大地上;五是組織多學科融合團隊,重點支持綜合技術集成示范推廣等。
(四)擴大宣傳引導
對專家團的相關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效及時跟蹤報道,利用多種媒體、多方平臺進行宣傳發布,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提升地方農業部門、廣大種植戶對專家團的認知度和信任度,方便更好地開展科技服務。對在科技服務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給予表彰,宣傳相關經驗和做法,培養更多一線科技服務專家,全面提升我院科技服務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