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
鑒定轉錄因子OsDREB1C可協同實現水稻高產和早熟,為作物育種以及作物生產方式變革、實現作物大幅度增產以及資源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資源
闡明幾丁質生物合成機制,為靶向幾丁質合成酶的綠色農藥開發提供了基礎性、關鍵性信息
-
“廣明2號”育成標志我國白羽肉雞實現自主育種
揭示煙粉虱利用水平轉移基因克服宿主防御,為田間精準綠色防控技術研發提供新思路
-
重大入侵害蟲草地貪夜蛾監測與防控技術全面支撐“蟲口奪糧”阻擊戰
非洲豬瘟研究與疫苗研發取得重大進展
-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首次獲得雜交稻克隆種子,實現雜交稻種子“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
-
番茄、白菜和甘藍等蔬菜作物變異組學研究,為基因組學在蔬菜作物育種中的應用奠定基礎
-
雙低油菜選育居世界領先水平,系列新品種占全國優質油菜播種面積的1/3以上
建立主要農作物遙感監測關鍵技術體系,有力支撐國家糧食生產宏觀決策,創建農業旱澇災害遙感監測技術,助力農業防災減災
-
旱作農業關鍵技術,實現糧食產量、農民收入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同步提高
-
廣適高產優質大豆品種“中黃13”,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維度跨度最大、適應范圍最廣的大豆品種
小麥條銹病綜合治理技術實現小麥有病無災和病害持久控制,為世界植物氣傳病害防治貢獻“中國方案”
-
小麥品種分子改良技術及矮敗小麥高效育種技術體系,開啟小麥分子育種新時代
-
高產、優質、多抗雜交稻系列新品種及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質的發掘,開創雜交水稻高產新時代
“大通牦牛”新品種填補世界上牦牛沒有培育品種的空白,成為我國青藏高原地區主推牦牛品種
H5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大大降低禽流感的發生、危害以及向人傳播的可能性,護衛人民生命健康
-
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新材料創制與育種技術,為實現主要糧食作物供給從嚴重短缺、基本自給到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提供支撐
-
育成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實現轉基因抗蟲棉花的全面國產化,打破美棉壟斷
-
《90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為我國食物結構由溫飽向小康生活演變提供指導
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將治水、改土和調整農業結構相結合,為黃淮海地區糧食增產穩產作出突出貢獻
-
系列高產優質棉花新品種占據我國棉花產業“半壁江山”,確保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
甘藍系列新品種累計推廣1億畝,極大提高我國蔬菜供應水平
聚乙烯地膜及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引發“白色革命”,有效解決了部分區域積溫不夠問題,提高了作物產量和效益
-
豐產多抗廣適玉米雜交種“中單二號”,成為我國八十年代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米雜交種
-
馬傳染性貧血病弱毒疫苗基本消除我國馬傳貧,為人畜慢病毒病研究作出開拓性貢獻
-
牽頭組織育成和推廣秈型雜交水稻,使我國的水稻育種技術躍居國際領先水平,為中國人吃飽肚子作出貢獻
-
豫北地區鹽漬土棉麥保苗技術,有效改良中低產田,取得重大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冬干鴨屎泥水稻“坐秋”及低產田改良,顯著提高南方紅壤地區水稻產量
-
創造性研究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演變、分類、分區及栽培技術,奠定稻作科學的基礎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4
- 2013
- 2012
- 2008
- 2005
- 2003
- 1998
- 1993
- 1990
- 1985
- 1984
- 1983
- 1981
- 1964
-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