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銀海區孫東村的苦瓜田里,一張由白網、銀球和黃綠誘捕板編織的“生態防護網”正在悄然生效。4月2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西農業科學院等近20家單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銀海區孫東村組織召開“重大入侵害蟲瓜實蠅區域減災聯防聯控技術示范現場觀摩會”,展示了瓜果類作物重大入侵害蟲瓜實蠅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應用效果。
基于驅避和引誘的瓜實蠅“推-拉”組合技術
在觀摩會現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發/重大外來入侵物種區域減災聯防聯控技術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周忠實研究員向來自全國的植保領域專家展示了三項“科技利器”:瓜實蠅的種群實時智能監測+應急精準施藥技術,基于驅避和引誘的瓜實蠅“推-拉”組合技術(白網+銀球-精油驅避、黃綠色板+復合引誘劑的“推-拉”組合技術),清潔田園、棄瓜集中處理和酵素返田的生態循環處理技術,集成上述技術對瓜實蠅的綜合防治效果達到90%以上,顯著優于對照防控技術。
觀摩會現場
周忠實介紹,瓜實蠅雌蟲產卵于幼嫩瓜果內,幼蟲孵化后取食瓜果從而造成危害。其一年發生5-8代,世代重疊,每雌可產卵數十粒至百余粒,防控難度大,在世界范圍內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以苦瓜為例,有分析指出,在不防治的情況下,瓜實蠅對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在44.1-234.8億元之間。
瓜實蠅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海南、廣東、廣西等地,已被列入我國《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是我國二類植物檢疫對象,是老撾西瓜和坦桑尼亞辣椒等農產品進口時需要重點關注的檢疫性有害生物,亟需全面加強管控。
2022年,在國家“十四五”規劃時期,農業農村部發揮制度優勢,積極部署有組織科研計劃,率先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啟動“新發/重大外來入侵物種區域減災聯防聯控技術研究”項目,支持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等9家國內優勢單位,聚焦瓜實蠅等入侵物種開展聯合攻關。據項目組介紹,項目實施3年來,累計發表科技論文20余篇,申請專利近20項,開展防控技術現場觀摩會13場,核心技術產品示范面積3000余畝,輻射防控面積超過300萬畝次,強有力地保障了我國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
與會專家表示,本次活動較為全面地展示了瓜實蠅的高效防控技術成果,具有很強的創新性,防控效果顯著,且符合綠色植保的發展理念,對瓜實蠅的綠色防控具有重要實踐價值。同時建議項目組要進一步凝練核心成果,集成熟化現有技術,加大推廣示范力度,讓好技術真正服務生產一線。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首席專家黃宏坤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萬方浩研究員,河北大學孫江華教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彭正強研究員、福建農林大學侯有明教授、西南大學劉懷教授、華南農業大學陸永躍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科技管理處副處長鄒亞飛、廣西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陳振東、北海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洪逢春等領導和專家出席活動。活動由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于永浩研究員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