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省部級獎成果
科技獎勵
省部級獎勵是指省委省政府直接授予的獎勵和國家各部委授予的獎勵。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可以分類獎勵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開發、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以及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科學技術成果或者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包括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省部級技術發明獎、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中華農業科技獎等。
獲獎年度 | 成果名稱 | 獎項 | 第一完成單位 | 第一完成人 |
---|---|---|---|---|
1991年 | 晚熟寬皮柑桔新品種——晚蜜l號的選育研究 | 四川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 | 陳力耕 |
2001年 | 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基礎理論與模式的實證研究 | 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 | 蔣和平 |
2000年 | 優質高產春用多絲量蠶品種菁松×皓月的推廣應用 | 江蘇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 | 宋翠娥 |
1999年 | 縣(市)級計算機農業管理系統 | 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文獻中心 | 周義桃 |
2004年 | 觀賞桃品種資源的收集、評價、創新及高效利用 | 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 | 王力榮 |
1996年 | 中亞熱帶中山人工草地綿羊優化生產模式試驗區(湖北)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等 | 張堅中 |
1992年 | 特早熟溫州蜜柑新品系早津的選育研究 | 四川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 | 陳力耕 |
1991年 | 黃淮豫東平原中產增產高效益綜合技術開發模式研究 | 河南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等 | 彭貴芳 |
1989年 | 多效唑控制連晚秧苗徒長技術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 | 浙江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水稻研究所等 | 王熹 |
2001年 | 鹿壞死桿菌病病原分離鑒定及免疫原篩選研究 |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 王克堅 |
2002年 | 山葡萄及其種間雜交后代肋PD標記研究 |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 王軍 |
1992年 | 油菜稀土應用技術研究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研究所等 | 蔡常被 |
2002年 | 河流型水牛與沼澤型水牛雜交后代染色體多態性的研究 |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牛研究所 | 黃右軍 |
1999年 | 現代商品農業與環境、資源之間的沖突與協調發展模式研究 | 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區劃研究所 | 屈寶香 |
1996年 | 商丘啤酒廠污水土地處理與利用研究 | 河南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 | 謝家忠 |
2001年 | 優質高效茶樹系列專用肥的研制與應用 | 浙江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 韓文炎 |
1996年 | 六茜素的合成及在獸醫臨床上的應用 | 甘肅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獸醫研究所 | 梁建平 |
1996年 | 烯效唑的生理作用及對稻麥生長調控的增產技術 | 浙江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水稻研究所 | 王熹 |
2000年 | 梅花鹿茸心鞭系列營養保健品研究 |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 董萬超 |
2004年 | 高產小麥品種中麥9號的選育與應用 |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 石社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