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張春林一起考察了國家棉花產業聯盟昌吉優質棉示范基地。
在聽取了棉花研究所所長、棉花聯盟理事長李付廣關于聯盟運行情況及昌吉示范基地的基本情況匯報后,陳萌山指出,昌吉示范基地集成了中國農科院十幾個研究所的先進技術,在優質棉生產和加工上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不僅充分凸顯了農作物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和提質增效的重要性,還踐行了農業部“一控兩減三基本”的要求。當前,我國棉花產業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問題,品質和效益問題尤為突出,棉花所通過選育、示范優質棉新品種,結合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有效解決了我國棉花產業存在的重大問題,值得肯定和推廣。他要求,棉花所要認真總結工作中的經驗和成效,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形成更加完善、可復制、可推廣的棉花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為我國棉花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做出積極的貢獻。
李付廣介紹,棉花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在昌吉示范基地選用了早熟、優質、高產、抗病和抗逆的“雙33”機采棉品種“中641”,集成了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精量播種、一膜三行稀植等行距和雙膜覆蓋植棉、測土配方施肥與營養診斷輔助施肥、棉田病蟲害綠色防控、棉花全程化學調控與后期催熟等核心技術。示范基地種植優質棉新品種1624畝,平均畝產籽棉362.7公斤,高產地塊籽棉畝產達450公斤。通過技術集成,實現了畝增100公斤籽棉、節水10%、省工5%的良好收益,有效避免了化肥的過量施用,采用性誘劑、食誘劑和高效低毒農藥保護了棉田生態環境,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棉花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
國家棉花產業聯盟自成立以來,以發展優質棉、推廣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為目標,集成、示范推廣了推行了訂單棉花生產,提升了我國棉花產業轉型升級,組織了廣大聯盟成員制定了聯盟生產技術指南、加工技術指南、產銷對接方案、網站管理辦法和品牌管理辦法,開展了扎實有效的技術培訓和品牌建設工作,落實簽訂了聯盟訂單生產“第一單”,并探索了聯盟棉花可追溯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新疆農科院和昌吉回族自治州有關領導同志,中國農科院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李杰人,副院長王漢中,人事局局長賈廣東,院辦公室、科技管理局、人事局、財務局、國際合作局、成果轉化局和有關各研究所負責同志陪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