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83歲的“年輕小伙”,與茶葉打了一輩子交道;他堅持下鄉開展科技幫扶26年,一心幫助偏遠山村發展茶產業;作為一位“泥腿子”專家,他見證了片片茶葉鋪就的脫貧致富路,他就是浙江省功勛科技特派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白堃元,農民們親切的稱他為“白老師”。
白堃元對比幫扶地區送來的新茶
矢志報國 天命之年擔重任
1940年,白堃元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普通職工家庭,從小做事認真,學業優秀。1963年,他從浙江農業大學(現浙江大學)茶業系畢業進入茶葉研究所工作,先后從事科研、情報和管理等工作,對于樸實的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1984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6年,根據中央東西扶貧協作的部署,浙江省與四川省確定對口幫扶關系。次年,時任茶葉所副所長的白堃元作為專家組成員前往四川省廣元市考察。廣元古稱“葭萌”,意思是“茶葉”,但悠久的歷史并不能帶來優質的茶葉,由于技術落后,茶葉品質差,當地人寧愿喝白開水也不愿喝本地茶葉,不少茶農認為種茶沒前途,紛紛外出打工,全市的茶園萎縮到不足4萬畝。
廣元茶葉的“爛攤子”,白堃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走遍廣元的各個區縣,仔細分析地理、氣候等條件后發現,青川和旺蒼兩縣山高霧多,氣候和土壤條件非常適合茶葉種植,問題的關鍵在于茶農們小農模式下的種茶制茶方式。“茶園的雜草長得比茶樹還高,炒茶用的是炒菜的鍋!”
彼時的廣元經濟落后,許多農民穿著洗得發白的破夾克和解放鞋,住著低矮潮濕、四面透風的土坯房。“山區條件艱苦,你都快退休了,何苦受這份罪?”面對同事的好言相勸,白堃元沒有任何猶豫,“東西扶貧協作是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廣元空有好山好水卻沒有種茶技術,這是我作為共產黨員發揮特長、報效祖國的大好機遇!”下定決心后,白堃元迅速推動相關工作,浙江省當年就與廣元簽訂《對口幫扶、恢復發展廣元地區茶葉產業協議》。
萬事開頭難!為了迅速改變粗放的生產方式,白堃元決定開辦培訓班,和當地工作人員一起大量印制教材和現代化茶園建設的圖文資料。“原來,炒茶還可以靠機器!”先進的生產工藝讓茶農們嘖嘖稱奇,白堃元的培訓班座無虛席。
此后,巴山蜀水成為白堃元的第二個家,他每年都要花大半年時間在茶園間奔波,把種茶、采茶、加工、包裝等各環節的關鍵技術傾囊相授。“不要急著掙錢,要先掌握技術,種出高品質茶葉。”茶苗從栽種到收獲需要4年時間,白堃元常苦口婆心地勸導心急的茶農,“茶葉品質好了才能賣高價,這幾年是培養品質的關鍵。”在他的推動下,廣元大力推廣茶葉機采、機剪和機耕等標準化流程,茶葉品質不斷提高,茶農們也終于迎來收獲。“以前扛著口袋到處賣茶,每斤8元卻無人問津,現在還沒采摘,收購的人已經上門,每斤賣到200多元。”旺蒼縣木門鎮茶農譚波感慨地說。
川北氣候多變,山路崎嶇,在一次趕赴向陽茶場的途中,恰逢大雨路面濕滑,司機不敢繼續前進。但白堃元聽說茶農已在山上等待多時,于是執意徒步上山,茶場特意調來推土機牽引車子上山,車子剛剛翻過山頭,繩索突然崩斷,白堃元幸運的躲過一劫。
1999年,白堃元退休了,盡管身體不好,但他申請繼續幫扶廣元,“黨員干事不分老中青,讓我回山區把茶樹種好!”就這樣,他成為只拿退休工資的“編外指導”。2005年,科技特派員制度在浙江省全面鋪開,65歲的白堃元成為全省年齡最大的科技特派員,負責幫扶省內縉云等地發展茶產業,他肩上的擔子加重了,下鄉的腳步卻越走越堅實。
白堃元指導農民培育茶苗
患難與共 誓把青山變金山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特大地震,距離震中僅300多公里的廣元到處是斷壁殘垣,傷亡人數僅次于汶川,剛發展起來的茶產業再度陷入困境。白堃元慎重考慮后,很快動身支援災后重建,茶產業也成為廣元震后復興的第一個產業。根據茶園受損情況,他迅速辦起培訓班,“我講課有一些江浙口音,怕農民聽不懂,就編寫了培訓手冊。”每次培訓后,白堃元都會根據授課情況更新培訓手冊,他的家里至今還保留著厚厚的一摞培訓手冊。
為了方便茶農聽課,白堃元把課堂搬到山頂,黑板、課桌、板凳靠東拼西湊,睡覺則是十幾個人打通鋪,有時晚上剛合眼,老鼠就從臉上迅速掠過。“一開始還擔心茶農們不肯來,沒想到第一期就來了100多人,整堂課沒有一位離場。”盡管當時余震不斷,但茶農們熱情高漲,白堃元也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廣元復興的希望。
患難與共的經歷,讓白堃元和廣元百姓結下深厚的情誼。“農民自己家里沒什么好吃的,但都把家里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招待我。只有幫助他們種出好茶葉,農民日子好過一點,我才心安。”通過白堃元的不懈努力,青川、旺蒼兩地涌現出一大批種茶專業戶,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茶農盼的是技術,要的是品牌。”為了打響品牌,白堃元把在浙江選育的“中黃1號”新品種引種到廣元, 這種芽頭黃色、富含營養的稀有品種雖然產量稀少,但每斤售價近萬元,被譽為“黃金茶”。為了幫助茶農種好黃茶,白堃元用3年時間為廣元建立黃茶標準體系,系統開展栽培、加工、貯藏等20余項試驗,收集5.7萬余個數據最終形成《廣元黃茶栽培技術規程》《廣元黃茶加工技術規程》2個地方標準和《廣元黃茶》團體標準。
“那時候白老師天不亮就到基地,檢測每個不同時間段黃茶的生長狀態,測試鮮葉含水量等數據。”四川米倉山茶業集團負責人何旭倫已經跟隨白堃元學習多年,對他的敬業精神深有體會。“白老師白天在基地指導,晚上回來采集和檢測加工數據,他對每一個數據都要反復核實才放心。”
隨著廣元種茶的專業戶越來越多,新問題又隨之出現,茶葉滯銷怎么辦?茶葉品牌怎么建?為了培養商業人才,白堃元在2012、2013連續兩年協調省政府出資舉辦針對茶企和合作社的培訓班,重點培訓管理和營銷知識,時間為期1個月,每期學員30—40人,由茶葉所專門安排課程。
“當時我們給每人免費發了一套西裝皮鞋,很多學員都是通過這次培訓第一次坐上飛機。”回憶起當年培訓班的情景,白堃元依然記憶猶新。如今,當年的許多學員已經成為廣元茶產業的“領頭人”,廣元全市茶園面積擴大到40萬畝,產值是幫扶前的50倍,達20億元,廣元黃茶、米倉山茶等全國知名品牌成為廣元發展生態產業和農旅產業的金字招牌,青川縣仙霧茶海當選“全國最美茶園”,白堃元以茶富民,誓把青山變金山的夢想正在一步一步實現。
青川縣仙霧茶海
老驥伏櫪 手挽春風入山來
從20歲與茶結緣到83歲仍奔走在鄉間茶道,在白堃元心里,“農民”一直是最有分量的詞,他經常教導身邊的青年要用心和農民交朋友,讓科技真正解決農民急需的問題。
青川縣仙霧茶場的負責人袁樹先是白堃元的“高徒”,在白堃元手把手的指導下,他成為創造年產值700萬元的致富帶頭人。“當年地震時,我的茶廠遭受重創,白老師第一時間趕來幫我們規劃廠房、設計圖紙,聯系援建單位桐鄉市投入資金120多萬元,僅用3個月就建起新的茶廠,我衷心感謝白老師為廣元鄉親的付出,我也要向白老師學習,發展好企業,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只要我身體允許,我就要把這門技藝教給大家,讓年輕人接過下鄉的‘接力棒’。”白堃元動情地說,“不同的時代,要有不同的人來引領產業發展。重要的是始終有人在農民身邊。我早就考慮到后繼有人的問題,所里的年輕人我很放心!”早在2015年,白堃元就指導研究所的王新超團隊在廣元開展從品種到加工的全方位技術指導。“跟著白老師,我和團隊從實驗室真正走進了田間地頭、生產一線。”王新超說,“我們未來要結合廣元整體的區域發展需求,不斷增加茶產業的經濟、生態和文化價值。”
“現在黨的政策好,物質條件也好太多了,以前從杭州到廣元將近2000公里的行程,要先坐車到上海,再坐火車、大巴,耗時三天兩夜,現在只用大半天時間就到了。”回憶起26年來自己的下鄉路,白堃元感慨良多,“科技特派員制度為科研人員搭建了干事創業的平臺,科技特派員的使命我認為只有一條,那就是幫助農民過上好生活。” 如今的白堃元雖然年事已高,不再頻繁出差,但還常常在互聯網線上“下鄉”。“我們的工作有成績,也有問題,還要繼續努力。只有茶農生活變好了,我才安心。”
“雨陽草帽且生風,田間地頭常現身。鐵杵成針功不負,奉獻茶農一片心。”這是茶農形容白堃元辛勤耕耘的一首詩。白堃元每年有200多天奔波在下鄉上山的路上,無論條件多么艱苦,他從不言苦、不叫累。2013年,白堃元榮獲浙江省功勛科技特派員稱號。2005年和2017年,又分別被廣元市、旺蒼縣授予“榮譽市民”。多年來,白堃元還獲得農業農村部、浙江省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浙江省對口幫扶先進個人、浙江省農業推廣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麗水市勞模等30多個榮譽稱號。 “共產黨員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就是希望讓農民都過上好日子。”
白堃元與茶農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