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聯合青海省大通種牛場發布牦牛新品種“阿什旦牦牛”,該成果填補了牦牛無角舍飼化國際空白。蘭州牧藥所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閻萍研究員帶領科研成員,歷經20余年自主創新、聯合攻關,繼成功培育大通牦牛之后,再次培育出牦牛新品種,對滿足牦牛產區多元化飼養模式,降低草原載畜量,保護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將在助力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牦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重要的生活和經濟來源,然而由于品種退化、養殖方式落后等原因,致使民族地區依靠牦牛產業脫貧攻堅難度較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藏高原生態十分脆弱,開發和保護、建設和吃飯的兩難問題始終存在。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牧業生態體系,在提高畜牧養殖效益的同時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是我國高原牧區及農牧結合區的重大的生產和生態需求。
“阿什旦牦牛”對標重大產業需求,對提高高原牧區及半農半牧區農牧業發展水平、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實現控制凈增、擴大出欄、加快周轉、緩解草畜矛盾具有重要意義。該品種適宜在青藏高原寒旱草原生態區及其他類似地區推廣利用,能有效解決牦牛養殖長期依賴天然草地分散放牧、生產方式單一,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程度低的問題。其推廣應用,完善了牦牛產業“放牧、放牧加補飼、完全舍飼化”的發展結構,能有效促進牦牛產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粗放型向經營型的轉變,有利于進一步構建更具發展潛力的青藏高原草地畜牧業生產系統,豐富高原牧區及半農半牧區產業發展的種源需求。
產肉性能好,抗逆性強,繁殖性能和經濟效益高的“阿什旦牦牛”深受牧民群眾歡迎。培育期間,向青海、甘肅等省區中試推廣種公牛3950頭,改良當地牦牛品種。改良后裔在同等飼養條件下,平均繁活率為59.98%,比當地牦牛提高11.72個百分點;死亡率為1.24%,比當地降低4.32個百分點;18月齡體重平均為92.77kg,比當地同齡牦牛高18.38kg,提高了24.71%,增產增效十分顯著。
牦牛育種是一項極其艱苦的研究工作。在育種的漫長歲月,團隊在海拔2900~4600米的大通種牛場,以青海高原牦牛為育種素材,采用群體繼代選育法,應用測交和控制近交方式,通過建立育種核心群、自群繁育、嚴格淘汰、選育提高等主要階段,集成開放式核心群育種技術體系、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等現代先進育種技術,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2個,也是研究所培育的第2個牦牛新品種。
團隊成員20余年始終如一,終年在嚴酷的環境下進行牦牛育種,不畏艱險,克艱攻難。克服了長期離所離家帶來的巨大困難、地域環境造成的嚴重身體不適以及艱苦生活環境造成的生活不便。在沒有道路的牦牛夏季牧場,團隊成員常常徒步爬山涉水,騎牛騎馬,足跡遍布大藏區,同當地藏族群眾一起喝酥油茶吃糌粑,一起抓綁牦牛,一起測定生產性能,在雪山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譜寫了一曲創新克難的美麗藏歌。(通訊員 符金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