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20日,為迎接“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和“2020年全國科普日”的到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了以“豐收背后的農業科技”為主題的第二屆農科開放日活動。分布于全國15個省市的35個研究所開展了科普解讀、實驗室參觀、動手實驗等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活動,313萬社會公眾參與了開放日的相關活動,一系列開放日活動向社會公眾展示了豐收背后的農業科技。
移動直播
慢直播
此次開放日活動以“央媒直播為主導,線上線下相結合,院所兩級同行動” 的方式開展。這也是中國農科院首次大規模、成系統地開展線上科普活動,全院策劃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線上科普活動,充分發揮新華網、央視頻、光明網以及中國農科院官網、官方微信號等新媒體的傳播能力。以“專欄+慢直播+移動直播”的形式進行了宣傳推介。以直播的形式第一次帶領大家走進國家種質資源庫,領略作物種質資源的基因銀行。以移動直播的形式“走進作物科普基地”,了解多種農作物的生長狀態;探秘植物工廠,了解了“菜娃”生長背后的“黑科技”;直擊茶葉所第一現場,直播講解了從茶葉形態、制茶工藝到茶葉泡飲的全過程;伴隨著深圳的臺風,跟著鏡頭打卡了昆蟲博物館,了解了番茄相關知識等精彩內容。還通過“慢直播”的形式與廣大網友一起見證“菜娃”的成長、食用菌的蛻變及30年“資深”種子的萌發。以陳宗懋院士領銜,在央視頻發布了30余條優秀的科普小視頻,從為公眾答疑解惑科普小視頻到充滿科技感的視頻和講解,科研人員獨具匠心,把復雜的科學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了科學普及。
全院上下聯動,35個研究所根據各自學科特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在公益講座中,為吸引公眾,各所科研人員使出渾身本領,帶領公眾漫游了浩瀚的農業科研世界,讓大家與前沿科技擦出了閃亮的火花;在實驗室里,公眾通過高精尖的實驗設備,看到了顯微鏡下的細菌及微生物的變化,并在科研人員的指導下親手用微生物作畫,親自動手演示農殘檢測小實驗等;在標本館里,公眾通過一件件標本和模型,了解農業發展史、動物醫學在保障生物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及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等相關知識。
據悉,為保證參觀人員的生命安全,中國農科院開展線下活動的研究所嚴格按照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做好現場消毒工作,保障所有活動順利進行。
各單位活動精彩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