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緯38°24' 東經120°55'有一座面積僅2.5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如果不將地圖放大,你可能都不會注意到它,這里就是山東省最北端的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北隍城島。2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生肩負“創新綠色植保技術、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使命,漂洋過海來到這里,開啟他們的科研生涯,他們心懷沃野、問天探蟲。
深入海島自找苦吃 篳路藍縷艱苦創業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棉鈴蟲在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連年暴發,1992年棉鈴蟲累計發生面積超200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超100億元。為解決棉鈴蟲防治的難題,1996-199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科學家以渤海灣為中心,以“天津-大連-煙臺”為考察路線,進行了14次客輪航捕,發現了包括棉鈴蟲在內的21種昆蟲的跨海遷飛行為,在國內外首次證實了野外棉鈴蟲種群存在遠距離跨區域遷飛,并闡明了渤海灣通道在研究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害蟲季節性遷飛中的重要地位,為長島基地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
2002年,植保所科學家將KC-2型車載昆蟲雷達運至北隍城島,雷達監測表明,途徑北隍城島遷飛的昆蟲生物量巨大,由此開啟了北隍城島雷達監測的序章。
2003年,植保所在北隍城島建立定點觀測試驗站,正式開啟了跨海遷飛昆蟲野外監測工作。建站早期,基地生活和試驗條件艱苦,租借在當地漁民一個廢棄的小院子里,居住條件極為簡陋,4人擠在農家炕上睡覺。居住條件尚能克服,最難的就是缺水問題,由于島上淡水資源匱乏,早年食用水都是人拉肩扛,大家都是用洗菜的水刷碗,洗漱用的都是沉降后的雨水加點消毒粉,洗的時間長了,皮膚粗糙發硬并且很容易掉頭發。
研究生開展每日昆蟲分類統計
扎根海島接續奮斗 問天探蟲青春無悔
二十年來,在植保所農業科學家的帶領下,封洪強、劉中芳、付曉偉、劉永強、王興亞、郭江龍、常虹、沈修婧、徐瑞斌、周燕、李曉康等十多位博士研究生先后駐島開展科學研究,他們接續奮斗,不僅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還為摸清昆蟲遷飛規律打下堅實基礎。如今,他們都已成長為我國植物保護戰線的骨干力量。
第一位駐島博士封洪強講解早期工作
封洪強是最早進駐北隍島的博士研究生,2002年在朋友的幫助下他首次進駐北隍城島,克服吃飯、飲水、洗漱、蚊蟲叮咬、入廁等困難,把車載昆蟲雷達安放在北隍城島唐王城舊址,首次用掃描雷達觀測跨海遷飛昆蟲。為掌握昆蟲遷飛規律,他帶領科研小分隊在太陽沒落山的時候就爬上山頂,開始運轉掃描雷達,緊盯計算機屏幕,認真記錄各種雷達信號,分析昆蟲遷飛數據,一直到第2天早上太陽升起,他們才結束觀測工作。每當回憶起這段難忘的經歷,他總是說“那時條件雖然艱苦,但我們苦中作樂,堅持工作,圓滿完成了對遷飛昆蟲的數據監測任務,這段經歷對我彌足珍貴。”
張浩文博士查看夜間誘蟲情況
付曉偉博士堅守海島8年,他說,島內除了海鮮之外,糧食蔬菜以及衣服物料等各種必需品全部需要依靠船只外部供給,如果遇到大風大霧大雨的天氣就沒辦法出行,有時一兩周沒有船只,在那樣的日子里大家經常一起吃囤的土豆、蘿卜。他回憶到,北隍島的飲用水為島內地下苦咸水淡化,每五天供給一次,洗漱用水由雨水改為了未經淡化的苦咸水。大家堅持科學理想、牢記職責使命,從沒有因為條件艱苦而耽誤科研工作。
周燕博士講解昆蟲雷達
2019年,農業農村部批復建設山東長島遷飛昆蟲科學觀測實驗站,長島基地建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經過3年多的建設,2023年7月實驗站正式竣工。周燕博士和李曉康博士研究生說“我們親眼看到新大樓從打地基到大樓竣工的整個過程,見證了基地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和自豪。”
博士研究生李曉康檢查昆蟲雷達運行情況
20年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生來到北隍城島,他們艱苦創業、矢志奮斗,如今結出了累累碩果。主持完成的“棉鈴蟲區域性遷飛規律和監測預警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于 2007 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先后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申請專利2項,申請軟件著作權4項。
碩士研究生顧巖記錄昆蟲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給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鼓勵年輕人要“自找苦吃”,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北隍城島的這批年輕人正在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通過日復一日的駐島監測、年復一年的科學實驗、用青春和汗水為創新發展綠色植保技術、建設科技強國、農業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