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莖稈類收獲團隊自主研發的刷輥式采棉技術裝備在河北、山東、河南、江西、江蘇、湖北、新疆等地開展了不同地域、不同品種、不同種植模式的棉花機械化收獲試驗示范與推廣應用。三行刷輥式采棉機一天可作業100-120畝,相當于400-500人工,采摘技術性能提升顯著,得到了相關專家和植棉大戶的廣泛認可。
據團隊首席石磊研究員介紹,我國棉花種植面積5000萬畝左右,主要分布在新疆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地塊分散、田塊小,不適宜大型設備的作業和使用要求。針對國內三大棉區特點,農機化所莖稈類收獲團隊經過多年攻關研究,研制出擁有刷輥式采摘技術、棉桃清分回收技術、機載棉纖抑損清雜技術等自主知識產權及核心技術刷輥式采棉技術裝備,可適應不同株高、不同產量、不同地域棉花采收作業,可滿足我國廣大棉區棉花輕簡化生產需求,具有采凈率高、結構簡潔、維護便捷等優勢。
刷輥式采棉技術及裝備改變了棉花傳統人工采摘作業方式,采用靜液壓無級變速行走底盤、動力換擋、控制操縱系統具備顯示和報警功能等技術,一人即可完成收獲作業。相較于1.8-2.5元/公斤的人工采棉費用,機采棉僅需0.5元/公斤。與現有機型對比,不進行二次采收,減少收獲成本,每畝可多收獲5%籽棉,有效解決“用工荒”等阻礙棉花產業發展的現實問題,有力地促進了棉農增產增收。在保養、維修、換件方面,刷輥式采棉機結構簡單,關鍵部件更換及保養費用低廉,且用戶可自行維護保養,因此,無論是操作便捷性,還是維護成本,刷輥式采棉機具有很大的競爭力,在我國新疆、長江、黃河流域三大棉區以及中亞等國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2019年,刷輥式采棉機已實現技術成果轉讓及小批量生產,促進棉花產業發展的效應逐漸顯現。作為配套技術的場地籽棉預處理機,可直接與普通手采棉加工廠配合,形成機采籽棉加工生產線,未來將在我國新疆、長江、黃河流域三大棉區乃至中亞等國進行推廣應用,推動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通訊員 江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