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了響應和推動國家南繁硅谷建設,我院于2019年10月成立了三亞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數百位科研人員和學生,常年駐扎三亞,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重大需求,合力攻關種子重大科學問題和“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推動我國種業創新及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近期,我院組織中央媒體記者赴三亞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走進院士工作站、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國家野生棉種質資源圃,實地了解南繁科研人員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中國糧用中國種”所作的努力和貢獻。現將媒體報道匯集整理,供學習交流。
[新華社] 辛勤的耕耘 豐收的喜悅
——習近平總書記的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傳向廣袤田野、凝聚奮進力量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加快野生稻、野生棉花等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鑒定利用,加強作物表型組學研究,加快大數據智能育種團隊建設……在海南三亞,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正在為種業振興持續攻關。
https://www.caas.cn/xwzx/mtxw/bc01e0213412498da77307d5e23ca376.htm
[新華社] 科技之光照亮田野
——記南繁科研人員服務“三農”推動種業振興
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著力打造一支常駐的科研隊伍。目前已引進野生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作物表型組學研究、大數據智能設計育種等科研團隊15支,科研人員共計200余人,其中常駐人員130人。
https://www.caas.cn/xwzx/mtxw/3134dcd897764d0189465ec1724ba43b.htm
[新京報] 豐收背后,我國育種開啟“智慧時代”
海南三亞,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即將落成的作物基因編輯與表型鑒定創新中心外,作物表型組學研究團隊首席金秀良握著遙控器,再一次調試設備。
https://www.caas.cn/xwzx/mtxw/91563ada80a943d6a52496e71bb49556.htm
[光明日報] 守護水稻的基因寶庫
——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即將建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錢前介紹,這座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自2021年起開始籌建,面積180畝,規模全球最大。自建設之初,就開始保存野生稻,目前1萬多份野生稻資源入駐其中。
https://www.caas.cn/xwzx/mtxw/9d71413ab0e44453ae9905392df7390e.htm
[光明網] 不再是“候鳥”,這些農業科技工作者在南繁扎下了根
近年來,隨著南繁硅谷的建設,一群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各個研究所的專家和團隊,早已選擇在這里扎根,他們在這里建設種質資源圃,研究生物育種,將目光投向最前沿的農業科技,推動國家種業振興及農業科技創新自立自強。
https://www.caas.cn/xwzx/mtxw/1d240c19a6a44e87b682a86008a7d0dd.htm

[中國科學報] 創新的腳步:南繁再出發
過去的南繁,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研人員疲于奔波,匆匆來到海南完成一個生育周期的培育,又匆匆趕回北方栽種下一季,以驗證選種的性狀。兩年多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以下簡稱南繁院)的成立改變了這一切。如今的南繁,新平臺、新基地、新技術、新領域逐一呈現。
https://www.caas.cn/xwzx/mtxw/b4b271aaa9d44ca3b8ac8b5c1596c284.htm
[農民日報] 為水稻研發提供“芯”動力 ——探訪即將建成的全球最大野生稻種質資源圃
如今,在當年發現“野敗”的海南三亞“熱土”上,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即將建成,其占地面積180畝,資源保存能力達40000份,年鑒定評價1000份以上,是全球最大、國際一流的野生稻種質資源保存中心。
https://www.caas.cn/xwzx/mtxw/26c12b6468c64b8b9ce59c1884c1b3b1.htm
[光明網] 聚焦“南繁硅谷”|科學家為作物做“CT” 智慧育種按下加速鍵
育種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一環,決定著產量和質量,而要想獲得優質種源,作物表型研究必不可少。位于海南三亞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建設項目已經竣工。如今,這座服務全國的新型現代生物種業科技創新中心正馬不停蹄地調試設備,即將投入使用。
https://www.caas.cn/xwzx/spnk/mtsp/484653e16b5f416e871cf7c27720297e.htm

[光明網]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手繪長圖紀念中國攻克雜交水稻難關 50 周年
https://share.gmw.cn/kepu/2023-09/23/content_36850518.htm
[光明網] 探訪全球最大野生棉種質資源圃:如何用好用活“基因寶庫”?
海南三亞,位于北緯18度以南的熱帶地區,和野生棉的原生境接近,是野生棉最好的活體保存地。早在198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們,就開始在這里建設野生棉活體保存基地。如今,基地已建設成為國家野生棉種質資源圃(三亞),是全球最大、種類最全的野生棉種質圃。
https://www.caas.cn/xwzx/mtxw/761fa548b52e4091bb589e9538a452b1.htm

[新京報] 雜交水稻50周年 全球最大野生稻種質圃即將開圃
這里不是普通的稻田,而是即將建成的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錢前介紹,資源圃從2021年開始籌備建設,面積180畝,可以容納4萬份野生稻,是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種質圃。自建設之初,就同步開始在這里保存野生稻,目前已經活體保存了1萬多份野生稻資源。
https://www.caas.cn/xwzx/mtxw/2966b4fc14534e8c8969d74ec2b82ef5.htm

[新京報] 探訪全球最大野生棉種質圃 這里保存著80%以上的野生棉花
棉花是改良鹽堿地的先鋒作物,而在我國海南三亞崖州區,有一座建立了40多年的棉花野生種質圃,這里活體保存著來自世界各地的39種棉花野生種,這些野生棉是棉花育種的寶庫,蘊藏著抗寒、抗旱、耐鹽堿、高產、優質等無數優秀的基因和資源。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劉方介紹。
https://www.caas.cn/xwzx/mtxw/06836fbff0644ea981df8be54b23dcb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