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蔬菜科技與產業創新聯盟主辦,蔬菜花卉研究所、壽光市人民政府承辦的“蔬菜作物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現場會”在山東省壽光市舉行。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鄒學校,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王戈,濰坊市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劉建國,山東省農業廳黨組成員、省農機局局長卜祥聯等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主持。
為系統解決我國蔬菜生產中化肥農藥超量使用,勞動力成本日趨升高,經濟效益下降等問題,中國農科院2017年啟動了“蔬菜作物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協同創新項目。該項目由蔬菜花卉研究所牽頭,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以及院外8家單位共同參與,集成國內外環境調控、栽培、植保和機械化應用等方面的先進技術,構建我國設施蔬菜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該模式由蔬菜集約化育苗、設施土壤深耕與火焰消毒、克服連作障礙的蔬菜根區環境優化、日光溫室環境一體化控制、肥水一體化精準調控、結果期二氧化碳增施、土傳病害化學與生物協調防控、小型害蟲綠色防控、氣傳病害綠色防控和“覆膜增溫法”防治韭蛆10項核心技術構成,實現了“三健康一高效”(4H)的蔬菜綠色發展模式,即產品安全優質有利于消費者的健康;投入品和廢棄物不污染環境,保持產地環境的健康;機械化應用、智能化管理和技術密集型有利于勞動者健康;生產經營高效益。
在示范現場,與會人員觀摩了智能噴霧和補光系統,彌粉法施藥防治演示,覆膜增溫法防治韭蛆效果,蔬菜集約化全自動生產線等。據現場黃瓜種植戶介紹,使用了集成技術后,每個大棚每天增產100斤,肥料少用20斤,灌水少用20立方米。據項目首席專家于賢昌介紹,與農民常規生產相比,該模式減施化學農藥40%以上,減施化肥30%以上,節水20%以上,節省人工40%以上,增效15%以上。該集成模式在山東壽光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1300畝,輻射推廣面積30萬畝,突破了限制我國蔬菜綠色發展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產地環境污染和經濟效益下降三大瓶頸,對于推動我國蔬菜產業綠色發展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陳萌山指出,壽光是我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應用日光溫室的地區,擁有我國最大的蔬菜科技園區和完整的產業鏈,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蔬菜種子交易地之一。在中國蔬菜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中國農科院在壽光開展蔬菜作物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具有標志性意義。改革開放40年來,蔬菜是農業生產領域發展最為迅速、最有活力的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經濟作物,對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也極大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蔬菜目前也是我國市場供應的第一大食品,對維護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蔬菜質量安全水平已經成為百姓衡量各級政府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要把蔬菜產區作為農業綠色發展的先行產區,要把蔬菜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主戰場,要把蔬菜產品作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優勢產品,同時要把壽光打造成農業綠色發展的示范區。
就加強蔬菜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陳萌山提出6點要求。一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單位主要領導要親自推動,項目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建立協同創新攻關團隊。要做好與農業農村部及有關地方政府的有效對接,與農民經營主體的有效對接。二是構建聯合攻關體系。要整合國家省市縣各個方面力量和技術資源、優勢力量,配合產業技術體系,進行全國協同創新,真正建立起國家級蔬菜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的研究、示范與推廣網絡。三是加強蔬菜作物綠色技術的集成創新。要樹立營養健康,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追求效能的理念。四是建立穩定的試驗示范基地。要結合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在主產區、典型生態區合理布局一批試驗示范基地,將帶頭性強、示范條件好,地方積極性高、便于學習觀摩的示范點長期穩定。五是加強技術咨詢服務工作。既要向各級政府提供咨詢意見,更要在關鍵生產環節、季節,面向基層種植主體開展技術培訓,組織觀摩示范。六是創新工作機制。中國農科院作為國家隊,要帶動省地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進行協同創新,聯合開展成果轉化,構建全國大聯合、大協作,高效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機制。
中國農業科學科技局局長任天志、院辦公室副主任王濟民,蔬菜花卉所所長孫日飛、副所長張友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國家蔬菜科技與產業創新聯盟理事單位代表,山東蔬菜企業,蔬菜合作社、蔬菜家庭農場及種植大戶和媒體記者180余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