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反芻動物飼料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植物提取物分別在高精料和高粗料條件下調控瘤胃甲烷產生的微生物機制。這項成果對于合理利用植物提取物降低反芻動物甲烷排放具有重要意義。
據刁其玉研究員介紹,畜牧養殖業超過95%的甲烷排放主要來自反芻動物,排放量約8000萬噸。傳統的甲烷排放調控劑包括莫能菌素等抗生素,植物提取物成為近年來甲烷調控研究的熱點,與莫能菌素相比,瘤胃微生物對植物提取物產生的抗藥性更低,且使用后的動物產品中基本無殘留。為闡明植物提取物調控反芻動物甲烷排放的微生物機理,飼料所研究人員將白藜蘆醇(一種植物多酚提取物)分別與高精料日糧和高粗料日糧在羊瘤胃液中連續培養24小時,隨后提取培養液中細菌和產甲烷古細菌的DNA,進行擴增子測序。結果表明,白藜蘆醇可能通過抑制甲烷短桿菌屬( Methanobrevibacter )——瘤胃主要的產甲烷古細菌的生長,從而降低了瘤胃甲烷的生成;在高精料條件下,白藜蘆醇抑制甲烷短桿菌屬生長的作用效果更明顯。
該研究得到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通訊員 張帆)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111/1751-7915.1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