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農民育種家的科研道路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新鄉基地,經??梢钥吹揭晃簧聿母叽?、精神矍鑠的老人活躍在田間地頭,他就是被《人民日報》譽為農民育種家的李修立。李修立曾長期跟隨植物保護研究所齊兆生、郭予元等著名農業科學家工作,既是中國農科院新鄉精神的見證者也是傳承者,年逾七十依然敢闖敢試,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斷探索。
從植保到育種 作為農民技術員的成長
李修立出生于1952年,父母都是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村的普通農民,在困難年代,農家娃很難有學習的機會,然而李修立卻是一名幸運兒。1956年,著名植保學家齊兆生帶領科研團隊來到新鄉縣,為大面積防治棉蚜提供技術支撐。為了與群眾打成一片,科學家們主動要求分散住在群眾家里。李修立家有幸成為科學家們的住處,他從小與科學家們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中養成了嚴謹認真、吃苦耐勞的品質,并在心中深深埋下科學的種子。1968年,初中畢業的李修立在村里參加農業生產,作為壯勞力挑起生產中最苦最累的活,他不斷思索如何才能利用科學知識讓鄉親們少吃苦,多掙錢。
李修立5786大學畢業證書
1968年,“七里營人民公社5786農業大學”正式開學,這是一所模仿延安抗大的辦學模式,依托各類專家資源,邊生產邊辦學的大學,縣里親切地稱其為“農大”。1971年,19歲的李修立成為這所大學的第四屆學生,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農業基礎知識,很快就掌握了測產測報、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并開始學習撰寫生產總結、試驗小結和論文。畢業后,李修立回到生產隊擔任技術員,幫助科學家落實科學試驗方案,因勤學好問、踏實肯干,深得專家們的欣賞。齊兆生等專家把李修立等技術員看做自己的學生,經常利用業余時間為他們傳授各類知識,還曾親手為他們搟面條做飯,這種海納百川、平易近人的作風深深影響了李修立的一生。
在多年的生產和科研實踐中,李修立逐漸認識到農業生產的核心和短板是種子,特別是良種的保護、改良和普及。1974—1976年,李修立見證了我國第一個抗枯萎病棉花新品種“86-1”在育種上的突破,從此迷上了棉花育種。他在生產隊引進推廣“86-1”,并向外銷售棉花種子,通過不斷地引種、繁種,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個成功的經歷讓李修立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否利用國內外優良品種材料和病蟲害資源,建立“農業破壞性陣地”——病圃,開展抗病蟲育種。李修立說干就干,沒有合適的場地就利用自家房后的一個“大坑”建起病圃,知識儲備不足就抓緊自學并向專家們請教,覺得病蟲害資源還不夠,就將山東、山西、湖北、陜西、新疆等地帶有大量病原物的棉屑、棉籽殼收集起來,源源不斷地加入病圃。他每天泡在病圃中,用心觀察、反復琢磨,在年復一年的工作中,更具抗性的優秀品種逐漸脫穎而出。
歷經多年的努力,李修立選育的“視察”系列棉花品種從1992年起陸續獲得市場認可,系列中的7個品種以每年至少60萬斤銷量進行推廣。2000年新《種子法》實施后,李修立在中國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參與系列棉花品種的審定。2004年,李修立培育的“新植1號”通過河南省品種審定,這個品種不僅能增產10%以上,還能抗黃萎病。
隨著我國轉基因抗蟲棉花的成功培育,李修立嘗試培育既抗蟲又抗病的新品種。2006年,抗蟲棉“中植棉2號”通過國審,這一品種填補了我國轉基因抗蟲棉不抗黃萎病的空白,被業內稱為帶有“抗癌疫苗”的抗蟲品種。2004年到2010年的7年時間里,李修立每年都有棉花新品種通過審定,累計審定棉花品種15個,其中國家審定7個,地方審定8個,累計推廣面積1億畝以上。北疆棉區80%的棉花品種源于李修立轉讓的品系,也由此使李修立創辦的科林種業公司獲得了超過1000萬元的轉讓費。
李修立舉辦的棉花新品種現場觀摩會
從棉花到小麥 作為農民育種家的抉擇
21世紀以來,國家棉花產業布局開始戰略轉移,棉花種植從長江、黃河流域向新疆轉移,李修立的育種事業也面臨重要抉擇。2010年,李修立的2個棉花品種即將通過國審,并分別以500萬元和300萬元的價格與河南相關企業達成口頭轉讓協議。然而等到國審證書發下來的時候,卻由于主產區轉移再也沒有了企業的消息,看著靜靜地躺在抽屜里的兩個閃閃發光的證書,回想起為培育這些品種付出的艱辛,李修立陷入沉思。
“如果堅持原來的棉花育種,就必須遷到新疆去,如果不去新疆就要轉行培育小麥、玉米、大豆等適合中原地區種植的品種?!币驗樵缇土系綍羞@一天,李修立并沒有慌亂,他把團隊成員聚到一起展開討論。
李修立語重心長地說:“以前我們為什么要搞棉花育種?為什么有那么多專家到我們這里?因為國家的戰略是在我們這里種棉花,現在國家戰略變了,我們河南要首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小麥、玉米、大豆是我們該研究的,我們必須服從國家戰略。”然而,團隊中很多人都覺得轉行的難度太大,不知如何入手,抵觸思想和情緒都比較大,問李修立是否有十足的把握,是否考慮好投入的事情,育種是燒錢的事情,弄不好“半世英名毀于一旦”,傾家蕩產。
“如果堅持棉花育種,那咱們只有背井離鄉去新疆創業,只要大家一條心,不惜力,肯吃苦,憑借咱們的技術一定能蹚出一條路來。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就成了聞著市場味道走的商人!另外,大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都能離開家鄉嗎,我們這個團隊還不很快就散架了?”李修立耐心地為大家分析利弊,“我們現在不是放棄棉花育種,而是在棉花育種的基礎上開辟新戰場,我們有其他團隊沒有的優勢:一是抗病蟲育種的理念;二是中國農科院幾代科學家留下的知識財富和綜合技術;三是新鄉基地的專家資源和育種材料;四是我們在小麥、玉米和大豆育種方面的知識和材料儲備。所以我們打的是有準備的一仗。”
經過一番動員,大家逐漸統一了思想,李修立最終拍板決定轉型,并首先從小麥育種開始?!爱敃r主要有以下幾個考慮:首先,河南是小麥種植的主產區,只要小麥品種過硬就一定會有自己的市場;其次,在河南有很多優秀的小麥品種資源可供選擇,為育種工作奠定了材料基礎;再次,小麥育種與棉花育種方式方法基本一致,育種工作上手相對容易;最后,有中國農科院新鄉基地的支持,隨時可以向眾多專家們請教。”李修立回憶說。
經過與新鄉基地專家溝通,李修立開始大踏步進軍小麥育種,人才不足,他就高薪聘請3位大學生加入小麥育種研發團隊。除了拿出50畝地繼續繁育棉花品種,其他試驗地全部改為培育小麥、玉米和大豆品種??墒钱吘垢粜腥绺羯?,國內從事小麥育種的優秀團隊很多,如何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思來想去,他把培育棉花品種的思路用在小麥身上,即從純實用的角度出發,不追求驗證科學問題,也不一味追求高產,采用常規育種方式,甄選好的親本,在常規栽培條件下篩選最適合農民使用的品種。
有了明確的工作思路,李修立帶領團隊開始了在田間的長期堅守。培育一個能夠商業化的小麥品種大概需要10年的時間,前幾年是只投入沒產出的空窗期,李修立帶領團隊成員以鍥而不舍的精神潛心鉆研,育種公司賬上的錢花完了,他就從飛防和農藥公司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繼續投入,再投入的錢又花完了,他就與新疆當地的種業公司合作,賣掉自己已有的棉花品系,等到小麥育種出成果的時候,他已經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
有志者事竟成,轉行十余年后,李修立的小麥品種終于在2018年通過國審。截至2022年,李修立已經有7個小麥品種獲得審定,其中2個通過國審,并擁有多個后備審定品系,累計推廣面積200多萬畝。小麥育種初戰告捷的同時,大豆和玉米的育種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我們的大豆品種‘科林豆8號’已經通過河南省審定,預計2023年將推出更多大豆品種,2024年推出玉米品種。”李修立介紹說。
李修立在田間開展大豆材料調查
在專家們看來,李修立之所以能夠在不同品種上都取得成功,得益于他選育材料時的“火眼金睛”,得益于他幾十年如一日將工作變為愛好的癡迷。在李修立自己看來,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他不僅要繼續培養抗病抗蟲品種,還要培育節肥節水品種,因為這是能從根本上提升農業效益的“星光大道”,也是他心底最喜歡干的事兒。
從農民到專家 一生搭好一座橋
農業科技的進步不僅需要科學家的投入與奉獻,更離不開農民的支持,優秀的科研成果最終要體現在農民的賬本上。作為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專家,李修立在科學家與農民之間搭起一座堅實的橋梁,以實實在在的付出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
1973年,21歲的李修立被人民公社選為生產隊技術股長,負責整體生產方案的制訂。如何讓隊員們自愿配合蹲點的科學家們,完成病蟲測報、農藥鑒定等耗時耗工的科研工作呢?李修立對5個生產隊的1000多畝農田統籌管理,將科研與生產任務結合起來,參與試驗的技術工人統一由生產隊結算工分。盡管大家額外完成了很多科研任務,但由于病蟲害防治方法得當,產量比周邊生產隊高出一大截,連續多年獲得生產標兵榮譽,實現了科研與生產的共贏。
改革開放后,生產隊逐漸解散,李修立又通過創辦“新鄉縣七里營新植原種場”繼續配合科學家開展科學試驗。1988年,李修立在村里組建“七里營農業生產服務部”推廣先進技術,無償為村民提供技術服務,一干就是34年。服務部有七里營鎮所有行政村廣播室的鑰匙,隨時可以打開廣播設備向大家進行技術宣傳和指導。李修立還牽頭成立七里營村科學技術協會,下設蔬菜、食用菌、果樹、棉花和小麥玉米水稻5個研究會,把村里的農業技術骨干、種田能手、能工巧匠組織起來,邀請中國農科院的專家開展技術培訓,把普通農民培養成技術員,把技術員培養成科研助手,為新鄉的農業科研工作積累了大量人才資源。
七里營農業服務部
1989年,在郭予元院士等專家的指導下,李修立通過病蟲測報系統預測到了周邊小麥白粉病即將暴發,他動員農民迅速采取田間措施、調運農藥,確保了周邊數萬畝小麥豐產豐收。1992年是全國棉鈴蟲大暴發年份,早在5月份的調查中,李修立發現棉鈴蟲數量超常年十多倍,他第一時間向中國農科院和省農科院系統報告,提前采取防治措施,為新鄉地區挽回經濟損失上千萬元。李修立曾多次婉拒當官從政的機會,踏踏實實駐守田間,把一項項科研成果變成農民增收的“致富果”,兩次被七里營黨總支授予“人民功臣”榮譽,這也是他最看重的一項榮譽。
2009年,中國農科院新鄉綜合試驗基地謀劃籌建,植保所計劃建設1465畝試驗田,57歲的李修立又被委以重任,繼續管理試驗工作,協調中央單位與地方的關系。面對課題選地、農民雇用、基礎設施建設等一道道難題,李修立一項項研究,一點點克服,堅持“小車不倒只管推”,保證了基地建設和科研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與大量新一代年輕科研人員成為“忘年交”,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科研工作者和農民們的一再推薦和勸說下,2009年李修立接受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的采訪,央視《走近科學》節目報道了他在農業病蟲害防治領域作出的貢獻,《人民日報》以“農民育種家的不凡業績”為題報道了他在棉花育種工作中取得的成就。2010年。李修立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
《人民日報》關于李修立的報道
2012年,由于年齡和身體的原因,李修立讓在外經商的兒子李松科回鄉接替自己的工作?!拔矣浀酶赣H當時對我講了三句話,一是如果你還把自己當個生意人,一心想掙錢,圖發財,而不是把服務科研和百姓當成事業,你就不要回來,這不是我讓你干的事情。二是我一輩子干的事兒就是要搭起一座橋,橋的一頭是科學家,另一頭是老百姓,讓科研成果變成真金白銀就是這座橋的意義。三是我為什么要堅持不懈地學技術,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服務老百姓。”李松科最終遵從父親的希望,返回家鄉接續創業?!案赣H從小就忙,不著家,我和他交流不多,很多時候真的理解不了他,但我始終相信他是對的,理解不了說明我有差距,我要努力向他的要求靠近?!?/p>
熟悉李修立的人幾乎都有一個一致的評價:這個人人品真好!李修立不僅在鄉村農民中有很高的威望,很多在新鄉工作的科學家也和他結下深厚的友誼,有的科學家還時不時地到他家里住上一段時間,他也經常像走親戚一樣到北京看望這些老先生。郭予元院士去世時,曾囑托將一件毛衣送給李修立留個念想,他收到后,視若珍寶,從未上身,一直放在自己每天可以看到的柜子里。在李修立看來,老一輩科學家的情操是無比高尚的,對國家是真愛,對老百姓是真愛,對科研事業是真愛,他要以實際行動傳承這種精神,永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