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在喜迎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之際,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和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主辦的“首屆營養型農業產業發展論壇暨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對接會”在上海舉行,會上推出20多種新型營養型農產品,為豐收節的到來獻上一份厚禮。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主任唐華俊任論壇主席并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農科院黨組成員、人事局局長賈廣東主持。
此次論壇主題為“營養型農業護航健康中國”。營養型農業旨在以作物營養強化技術體系為核心,培育富含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功能因子的農作物新品種,滿足人體個性化營養需求的新興產業,把農業領域與大健康概念相融合,將有力促進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實現。
唐華俊在講話中指出,當前我國進入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面對“吃飽”到“吃好”的需求轉變,需要發展高品質、高營養的農產品。國際社會也普遍關注“隱性饑餓”問題。在此背景下,推動營養型農業產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中國農科院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以習近平總書記致建院60周年賀信精神為指引,在依靠農業科技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基礎上,加強食物與營養發展戰略、政策、標準與功能食品開發等方面研究,實施了作物營養強化關鍵技術協同創新行動,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希望通過此次論壇,促進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科研成果高效轉化,通過跨部門、跨領域、跨學科的大聯合、大協作,共同推動營養型農業的發展。
本次大會特別邀請了國際生物強化項目主席、2016世界糧食獎獲得者——霍華斯·布伊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楊曉光等發表了主題演講。與會代表圍繞遺傳育種、綠色生產、精準營養、食品加工乃至市場推廣等產業化全鏈條進行了深度研討。此次論壇上,中國農科院及生物所還與多個地方政府、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各方力求通過深度合作,共同加強營養強化作物產業化基地建設,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孵化,力爭在作物營養強化新品種培育、人群精準營養與個性化營養的產業化、作物營養強化系列產品的研發等領域實現突破。
大會由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承辦,是從研發源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一次成功嘗試,將凝聚政府、科研、企業、投資等全領域參與,加快建立科研與生產結合,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有效機制,增強現代農業質量效應與競爭力,有力促進對營養型農業的發展。
上海市農科院院長蔡友銘,上海市農業委員會副主任馮志勇,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有關負責同志,以及來自各地農業主管部門、企業、投資機構、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領導、企業家和科研人員等近300人參會。(通訊員 崔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