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農業化學污染物殘留檢測及行為創新團隊研究解決了生物條形碼DNA鏈、載體蛋白與納米材料標記的科學難題,實現了對農藥等小分子化合物的超高靈敏檢測。該研究為實現對食品與環境中其他小分子化學污染物的超痕量分析奠定基礎,相關科研成果發表在《食物化學(Food Chemistry)》等期刊上。
生物條形碼是堿基序列為48-68之間的寡核苷酸鏈,作為標記物質可充分發揮現有分子生物學技術對DNA鏈的高靈敏定性定量特性,提高免疫分析方法的靈敏度。該研究方法最早由美國西北大學的查德·蒙坎院士創立,但原方法只能應用于蛋白等大分子物質的檢測。因此,小分子化學污染物的高靈敏和多殘留檢測一直是國際免疫分析界研究的熱點與難點。
科研人員通過首次構建生物條形碼免疫競爭反應模式,與熒光定量PCR、數字PCR、蛋白芯片、納米酶等DNA定量、人工模擬酶技術相結合,率先將生物條形碼免疫分析方法應用于農藥等小分子化合物的檢測,實現了該方法對蛋白等大分子物質、農藥等小分子物質檢測的全覆蓋,檢測靈敏度較經典免疫分析方法提高8-78倍;同時基于熒光探針、DNA-RNA熒光猝滅等標記體系,構建了可實現對三唑磷、對硫磷、毒死蜱等農藥同時檢測的多殘留免疫分析方法。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的連續資助。(通訊員 劉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