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下午6時許,江蘇代表團駐地熱鬧起來,代表們滿面春風地走來,有人手里拿著記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有人忙不迭地表達著激動的心情。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讓代表們備受鼓舞,同時也深感肩頭責任重大。
談體會、聊心得、話落實,代表們給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分享了自己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感受。“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的答卷怎么寫?在代表們的講述中,答案躍然眼前……
“科研人員更加明確了努力的方向”——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
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走好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的路子,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在與總書記面對面匯報工作的過程中,來自生產一線、沾著“科技味”的思考也一起走進人民大會堂,讓代表們回到駐地后仍然念念不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梁的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總書記的話特別有力量,我們科技工作者必須自立自強,落實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實現攻關。”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沈仁芳思考良多,“我主要是做土壤研究工作的,現在我們不光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還要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一系列工作,解決土壤酸化、黑土地退化的問題,這些都需要用科技去解決,需要農業科研人員共同努力。”
受到激勵的不止沈仁芳一人。來自江蘇里下河地區的全國人大代表高德榮,是當地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研究室主任,已經扎根小麥育種領域三十多年。一直以來,他在田間地頭研究糧食,致力于傳遞基層農民和農業科研工作者的心聲,他感慨:“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們科研人員更加堅定了前進的信心,為我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比方說我們培育的小麥品種要大面積推廣,就要和企業攜手前行,才能更好推動大面積增產。”
“總書記的話也給我們傳統制造業打了一劑強心針。”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金峰水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徐云飛說,“過去兩年我們在科技創新的路上一直在爬坡過坎,接下來會按照總書記的指示要求,結合現在的新科技、新技術,不斷探索傳統制造業的新質生產力。”
“青春版牡丹亭連演五百多場”——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我在發言中提到了昆曲,匯報了傳統戲曲如何創新發展……”剛剛回到駐地,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柯軍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他關注如何讓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劇院看戲,同時也讓更多優秀文化作品直達基層。
“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我們所做的就是把優質文化資源更多地送到老百姓家門口。當然,首先是要創作出有思想性、藝術性和群眾性的高質量作品。”柯軍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說,“只要作品夠好,就不愁沒人看,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已經連演五百多場,場場觀眾都爆滿。”
如何把村里的精神文化建設搞好,如何讓村里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多彩?在聆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過程中,作為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紫莊鎮岐山村黨總支書記的全國人大代表楊永也在思考。“我們村可是全國文明村!”楊永言語中透著自豪,“岐山村堅持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打造獨具特色、充滿活力的鄉村文化活動,打響了‘夕陽紅’、‘火葫蘆’兩大志愿服務品牌。同時,通過先進典型評選和‘愛心媽媽’志愿服務等有效載體,找準了鄉風文明建設的抓手,不僅營造了親幫親、鄰幫鄰,互幫互愛的鄉村風尚,還走出了一條自治與德治相結合的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鄉村更加美麗宜居、和諧有序。”
“作為文博工作者,我感到很振奮。”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說,“對文博工作而言,落實好發展文化產業的要求,就是要在保護好文化遺產的同時,深挖細研文物隱藏的故事,通過展覽、社會教育活動、文創產品以及沉浸式體驗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大眾把參觀博物館作為一種生活休閑和文化消費方式,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不僅能夠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也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文旅產業的從業者,我從總書記的講話中獲得了方向和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無錫拈花灣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平說,“文化是靈魂,旅游是載體,在文旅產業發展上我們還有更大的空間。怎樣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這篇文章做好,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要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繪就共同富裕美好圖景
激動、光榮,這是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靖江市新橋鎮德勝中心村黨委書記楊恒俊回到駐地后脫口而出的兩個詞。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經濟大省發展得快一些,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近年來,在江蘇,通過產業振興帶動村民共同富裕的村莊不在少數,德勝村就是其中的一個。
早年的德勝村地理位置偏僻,經濟基礎薄弱。近年來,德勝村成功引進了“漁光互補基地”、物流基地以及儲能基地,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老百姓收入也提高了很多,村民人均收入近6萬元! ”楊恒俊比出了一個“6”的手勢。
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離不開人才支撐,一批擔當作為的“領頭雁”和致富帶頭人正帶動鄉親們一路向前。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建湖縣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鹽城市高作鎮陳甲村黨總支書記魯曼,結合自己的創業經歷分享道:“10多年前,我辭去了城市的工作,扎根鄉村創業,成立了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以自己熟悉的互聯網銷售為抓手,從打造網紅直播試點村、培養黨建網紅隊伍做起,幫助更多村民掌握電商直播技能,實現了農產品‘出村’、信息‘進村’。我們探索出的‘村企共建’新路子,幫助陳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萬元以上。”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漁樵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路路同樣是一位“領頭雁”,她成立的合作社創新探索出了“畜禽—菜—魚”綠色循環立體種養模式。對于如何實現共富,姚路路認為:“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大力推進鄉村產業發展。比如積極拓展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等,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同時,也要持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縮小城鄉差距,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