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而鄉村小微企業是激活農村經濟的‘毛細血管’。”2025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首席科學家侯水生建議,以鄉村小微企業為抓手,破解農村產業發展瓶頸,為農民增收和鄉村經濟注入活力。
作為長期扎根農業領域的科學家,侯水生通過實地調研與科技幫扶實踐發現,鄉村小微企業扎根縣域,直接帶動農民就業,是連接市場與農戶的重要紐帶。以廣東省清遠市為例,通過科技幫扶200余家小微企業,覆蓋水稻、菜心、茶葉、清遠雞、肉鵝等25個特色產業,帶動4000余名農民就業,企業效益普遍提升20%—30%。然而,這類鄉村企業還面臨技術、資金、設施設備等短板,亟須政策與資源的精準扶持。
侯水生將鄉村小微企業定義為“扎根鄉村、組織農民生產、工商注冊的經濟實體”,并指出其三大特征:一是產品以地方特色農產品為主,如清遠雞、絲苗米等;二是經營主體兼具鄉土智慧與市場意識,成為返鄉青年創業首選;三是就業吸納能力強,為留守農民提供穩定崗位。數據顯示,單個鄉村小微企業平均雇工5—20人,成為縣域經濟韌性的重要支撐。
針對鄉村小微企業當前的處境,侯水生建議,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通過科技幫扶吸引30-40歲青壯年返鄉創業,形成“專家+企業主+農戶”的傳幫帶模式。在清遠實踐中,144名專家團隊與企業結對,通過現場指導與線上培訓,三年間培育出200余名懂技術、善經營的鄉村產業帶頭人。
建立“一企一策”幫扶機制,實現科技服務下沉一線。在清遠實踐中,團隊為200家企業建立標準化生產手冊,引入60余個新品種,開發數字化管理工具,使產品合格率從75%提升至95%以上。
此外,要推動傳統生產工具向標準化設備轉型。例如清遠葡萄種植企業通過滴灌系統改造,實現節水30%、產量提升25%;養鵝企業引入自動化喂料設備后,養殖效率提高40%。侯水生建議將鄉村振興資金優先用于設備升級,通過“小額貸款+財政補貼”緩解企業負擔。
“鄉村振興要讓農民在家門口端穩‘飯碗’。”侯水生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政策、科技、人才等要素向農村一線集聚,通過鄉村小微企業的提質增效,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