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土壤環境是推進中國生態文明、綠色建設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廢水、廢氣等污染物的任意排放引發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土壤是否健康,將直接決定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因此,加強土壤資源保護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更關系到農業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那么將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呢? 在農業綠色發展下,通過優化土壤內部調節過程,最小化外部的投入,實現土壤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協同是當前健康土壤培育的目標。具體的實現途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針對土壤物理障礙,主要改良措施包括深耕、有機肥施用、秸稈還田以及施用土壤調理劑等。有效合理的深耕可以打破土壤犁底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的蓄水力和保水力,促進作物增產。施用有機肥可以改良土壤物理結構,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生物有機肥的施用還可以通過抑制土壤病原菌提升土壤質量。
使用農田重金屬修復材料也可對重金屬土壤修復起到作用,農田使用活化劑可降低污染土壤重金屬的有效性。在農田重金屬土壤修復過程中采用物理和化學方法,通過吸附、固定等方式來修復污染土壤,修復效果顯著,在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中最普遍的方法。還可通過對土壤中微生物的機理研究,篩選出適合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的微生物菌劑,來改良土壤,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合理的農藝措施能降低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可通過種植重金屬低積累植物、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有效的田間管理和科學性施肥等方式實現。在輕度重金屬污染區,淹水模式是一種減低稻米鎘含量的較好農藝措施。相較于常規水分管理稻米鎘含量下降3%到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