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非洲豬瘟是我國養豬業的頭號殺手。現無商品化疫苗可用,主要依靠檢測和撲殺的策略來防控該病。非洲豬瘟病毒具有短板,宿主相對單一,傳染性和傳播效率較低,怕高熱、怕強酸、怕強堿。次氯酸鈉、戊二醛等消毒劑均可對其有效殺滅。
目前,非洲豬瘟病毒具有24個基因型和8個血清群。傳染源主要為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家豬、野豬、豬肉制品等。主要通過直接或者間接接觸方式傳播。目前該病呈全球流行態勢,我國已發生170多起疫情,共撲殺數百萬頭豬,造成數百億直接經濟損失。
在臨床診斷方面,該病類似豬瘟的癥狀,脾臟異常腫大、內臟廣泛出血。最急性型和急性型感染的死亡率可達100%。急性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表現為虛弱、扎堆,四肢、耳部、頸部、下頜部明顯充血,頸部、耳部皮膚表面壞死病變。慢性非洲豬瘟表現為中度至重度關節炎。實驗室診斷以PCR和ELISA為主。
非洲豬瘟給我國養豬業帶來了深遠影響,包括養殖格局、養豬布局、養豬模式、脫貧攻堅等。非洲豬瘟防控原則為“二十四字”方針: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和果斷處置。
核心種豬場、地方優良豬種保種場、規模化養豬場將是我國非洲豬瘟防控的重點。豬場若要存活下來,需采取立足自救、主動出擊、主動監測等方式。人員入場、引種、售豬(車輛)、飼料等是豬場的主要風險點。
非洲豬瘟疫苗至今沒有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基礎研究不足和限制條件眾多。基因缺失疫苗是當前最有可能成功的非洲豬瘟疫苗。
非洲豬瘟給我國養豬業帶來空前的災難和挑戰,但同時也為提升我國養殖環境和生物安全水平創造了契機。要及時總結和反思前期疫情防控經驗教訓,開展聯合攻關,要依靠法律、依靠科學、依靠人民防控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