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TV-17《大地講堂》跨年演講部分
中國人這些年,基本上每年吃掉世界70%的瓜。中國是世界上栽培面積最大的國家,生產的瓜基本上都被我們吃掉了。從2000年開始,我國每個人每年平均吃的瓜,就已經超過了100斤。對于從事西瓜甜瓜事業的基層科研人員,一年平均有幾個月的時間都在吃瓜,準確的說應該是嘗瓜。在資源性狀調查,以及品種培育的過程當中,除了儀器的測量,還需要感官評價。種的瓜,每一個都要去嘗一下,每年吃掉的瓜,平均到每個人頭上保守估計的話至少都有500多個,也就是幾千斤的瓜。
保護的這些瓜類的種子,能對西瓜甜瓜起到什么樣的影響呢?或者說什么樣的種子,它更有意義呢?
這是根據我們育種目標來定的,對于老百姓來說是瓜好種,消費者來說;其實就是瓜好吃;而經營者來說,就是瓜好賣。而這些所涉及到性狀的最終表現,都是由一個基因或者多個基因來控制的。種質資源就是這個基因的來源,每一份種質都有它獨特的基因型。同一個物種內,所有的種子含有的全部的基因庫,才能構成物種豐富多樣的遺傳多樣性。所以說我們根據我們的育種目標,從不同的材料里邊來獲取我們想要的那些基因和性狀。
我們國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種質資源庫了,成為最大這件事有什么意義?
坐落于北京的國家種質資源新庫容量是150萬份,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個種質資源保存庫。現在我們庫里面保存的不僅是一個份數,而是包含了所有農作物的栽培種以及它的野生近緣種等。如果說我們把這些所有的全部都搜集完,我們國家其實相當于是把握住了種子的一個命脈,對糧食安全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都說種質資源是種業的芯片,種業要振興,要打翻身仗,我們避免被“卡脖子”,都是必須要依托種質資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