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保障糧食安全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然而,我國耕地退化、酸化等問題,直接影響著耕地質量。
畜禽糞污、秸稈、人糞尿,在鄉村,這些廢棄物,原本是最好的肥料來源,經過一定的處理之后,就是上佳的農家肥。但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農家肥保護和提升土壤肥力,卻是一個待解的難題。為此,參加2021年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建議,推進鄉村廢棄物還田利用,以此提升耕地質量。
趙立欣: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受訪者供圖
鄉村廢棄物,是重要的肥源
多年來,耕地質量的問題一直都是三農領域中備受關注的焦點,趙立欣表示,目前,我國耕地質量問題集中表現南方耕地的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東北黑土地的退化等這“三片地”上,涉及面積已經達到6.6億多畝,是耕地治理的重點區域。農業農村部的調查顯示,和上世紀80年代相比,30年來我國耕地的基礎地力下降了至少10個百分點,令人堪憂。
在傳統農業時代,畜禽糞污、秸稈和人糞尿等鄉村廢棄物,一直都是培肥地力的重要肥源。但在今天,這一模式正在被打破,趙立欣說,“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推進,鄉村廢棄物的產生量多達幾十億噸,蘊含大量有機質,經有效處理后就近就地還田利用,是改善耕地質量、提升土壤有機質的重要途徑。以畜禽糞肥為例,目前我國每年施用面積超過4億畝次,為耕地提供有機質5600萬噸,每年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0.1個百分點。”
廢棄物變肥料,仍有困難
隨著人口增長、消費能力提升等,鄉村廢棄物的處理需求愈加迫切,趙立欣說,“這些廢棄物均含有有機質和養分,可經好氧或厭氧發酵后還田利用。另一方面,農作物秸稈和易腐生活垃圾屬于高碳有機廢棄物,畜禽糞污和廁所糞污屬于高氮有機廢棄物,通過合理配比可提高處理效率。”
近年來,各地鄉村建設過程中,對廢棄物的處理并不盡如人意,趙立欣說,“很多地方建設了沼氣工程和有機肥廠,用于處理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但由于原料單一,部分存在‘吃不飽’的現象。同時,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的不斷加大,一些地方又陸續建設專用于農村生活廢棄物的處理設施。實際上,大部分農業廢棄物和農村廢棄物特性具有相似性和互補性,協同處理具有可行性,只是在實踐中,還不能很好地應用,所以,不同類型的鄉村廢棄物協同處理還田利用,仍待加強。”
同時,鄉村廢棄物就近利用的“最后一公里”也仍未打通,趙立欣說,“鄉村廢棄物通過發酵處理,達到無害化和完全腐熟,就近還田形成循環利用系統,是較為經濟適用的處理路徑。然而,以易腐生活垃圾、廁所糞污等為原料生產的堆肥、有機肥和沼肥,在安全性上未得到認可,存在‘不敢用’的現象。同時,鄉村廢棄物還田利用,還存在肥料產品品質參差不齊、施用成本高、還田機械和服務隊伍缺乏等問題,影響了種植戶的積極性,還田利用有效機制亟待建立。”
多措施促進廢棄物還田
如何進一步推進鄉村廢棄物還田利用,趙立欣提出了4條建議。
第一,開展鄉村廢棄物還田利用監測評估工作。系統開展鄉村廢棄物處理、還田利用、養分管理、土壤有機質變化等全鏈條定位監測與評估,為鄉村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相關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
第二,加強技術標準支撐。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鄉村廢棄物還田利用研究相關內容,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提出適宜不同區域特點的典型技術模式并開展示范。研究建立鄉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標準體系,制訂系列標準。
第三,創建鄉村廢棄物還田利用示范縣。創建一批鄉村廢棄物還田利用示范縣,建設鄉村廢棄物協同處理中心,培育社會化服務主體,構建合理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廢棄物處理與還田利用模式。
第四,出臺完善的支持政策。將鄉村廢棄物協同處理中心相關用地納入到村莊規劃,可使用村集體建設用地和一般農用地。研究鄉村廢棄物農田利用補貼政策,探索與耕地地力補貼掛鉤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