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先鋒】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創新之路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周衛正是這樣的人,在土肥科技創新道路上,他立足前沿,面向需求,迎難而上,勇敢面對挑戰,在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創新上作出了突出貢獻,用奮斗譜寫了新時代的農科精神。
使命感召 薪火相傳
60年前,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土、肥、水、種、密、保、管、工”農業八字憲法。可見“土、肥”對于農業的重要性。正是認識到土肥資源的有效利用對我國農業生產的重大意義,20多年前一個土壤學專業畢業的年輕小伙——周衛,考入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并師從我國植物營養與肥料領域的權威專家林葆研究員。在恩師的言傳身教下,走上了科學研究之路,愛上了土壤肥料科技事業。正是在國家使命的召喚和激勵下,周衛同師友以解決我國重大土肥科技問題為己任,在水稻土改良、作物高效施肥、新型肥料創制、污染土壤生物修復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用實干和拼搏造就了艱苦奮斗、永不言棄的科學家精神。
當年那個熱血立志的小伙,現在已成為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植物營養團隊的首席科學家、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他領導的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團隊入選了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他說:“奮斗沒有終點,任何時候都是起點,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就是一個新的起點。”2017年,在中國農科院建院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農科院作出了“三個面向”“兩個一流”的重要指示。在賀信精神的指引下,3年來,他累計發表責任作者論文50篇,含SCI論文31篇,主著著作2部;獲發明專利5項;以第一完成人獲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
他常說,個人的點滴進步,無不凝聚著院所的巨大支持和幫助、團隊的團結與協作、師友們的智慧和汗水。“唯有以身作則,時刻葆有責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只爭朝夕的緊迫感、逆水行舟的危機感,在科研攻關中矢志創新,奮力向前,才是對農科精神最好的闡釋。”
科技創新 劍指尖峰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要立足我國國情,遵循農業科技規律,加快創新步伐……”周衛始終牢記著總書記的囑托與期望,將科研攻關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我國是水稻生產大國,南方水稻常年植稻面積3.76億畝,占全國水稻總面積的82.7%,但其中約1/3為低產水稻土。水稻土為什么低產?當多數人還在關注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時,周衛領銜的科研團隊首次建立了涵蓋生物肥力指標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突破長期以來南方水稻土低產障礙不明的關鍵瓶頸。
通過10余年的系統研究,周衛領導的團隊在理論上闡明了低產水稻土的質量特征與低產成因,創建了涵蓋土壤酶、微生物等生物肥力指標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在技術上,研發出黃泥田有機熟化、白土厚沃耕層、潛育化水稻土排水氧化、反酸田/酸性田酸性消減、冷泥田廂壟除障等低產水稻土改良關鍵技術。應用該項技術,農田地力3年至少提升了1個等級,水稻平均增產超過100千克/畝,比改良前節約氮、磷和鉀肥10%~15%,養分利用也更加高效。這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成果已在南方11省規模化應用,大幅度提升了低產水稻土的地力水平,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戰略謀劃 領軍布局
熟悉周衛的人都稱他是“杰出的領軍型和戰略型科學家”,因為他的研究總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始終堅持以解決農業生產實際難題為導向,著眼于我國農業發展全局。他緊緊圍繞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土壤培肥和化肥減施重大科技難題,牽頭“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沃土工程關鍵支撐技術”總體設計,擔任973計劃項目“肥料養分持續高效利用機理與途徑”首席科學家。這些工作為我國沃土工程、有機質提升、測土配方施肥及化肥零增長等重大行動計劃提供了有力支撐。
周衛表示:“聚焦創新,服務國家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服務于國家的重大需求,這也是我們農科人的精神追求。”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在賀信精神指引下,周衛團隊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研發”重點專項工作中。肥料利用率是一個讓中國土壤肥料領域專家和農民都承擔著重大壓力的問題。“研究化肥減施增效機理,建立養分推薦新方法”是研發計劃中的一項重大研究課題。
“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直接關系到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與發達國家環境優先相比,我國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化生產體系要協同高產、高效、環境保護等多重目標,因此,這一命題在我國更具特殊性和挑戰性”,他說。
經過一系列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嘗試,周衛團隊發現長期配施有機肥能夠修復施用化肥所改變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并利用大數據建立了基于產量反應和農學效率的水稻、小麥和玉米推薦施肥新方法。該方法有效解決了測土施肥中氮素難以推薦的重大難題,可以在沒有土壤測試條件下使用,是推薦施肥方法的重大革新。目前,該研究成果已在14個省推廣應用,在保證產量前提下,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化學氮肥用量可減少10%~30%,提高氮素利用率超過10%。2019年,該項研究獲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
“肥料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養分資源高效利用是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的永恒主題。”周衛將帶領團隊繼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賀信提出的“三個面向”的要求與囑托,著眼農業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銳意進取,努力奮斗,以實際行動譜寫農科精神的新篇章!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