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標志性成果大規模推廣應用 有力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以提升我國農牧業生產的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為核心目標,系統開展了棉油、蔬果及其他經濟作物、主要畜禽新品種(配套系)選育、農產品加工與機械設備等科技創新工作,研究形成系列滿足產業需求的新品種和新技術,組裝集成多項不同地區不同品種適應的生產模式,在多個方面打破國際壟斷,引領農業生產轉型升級。
一、棉花與油料作物新品種選育
立足品種資源研究與開發利用,創新多倍體育種技術、雄性不育系、生化輔助育種技術等,培育出“中棉所12” “中棉所24”“中棉所49”等系列棉花新品種,為主產棉區棉業發展提供了核心支撐。自主研發的國產轉基因抗蟲棉,打破國外長期壟斷,成為世界第二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轉基因抗蟲棉國家,保障國家棉花產業安全。提出了不同緯度與遺傳遠緣的親本雜交培育廣適大豆的育種新方法,創建了廣適高產大豆育種技術體系,選育的廣適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中黃13,是迄今國內維度跨度最大、適應范圍最廣的大豆品種,連續9年被農業部列為全國大豆主導品種,全國推廣面積第一。創新油菜高含油量聚合育種技術,創造了5份含油量60%以上的高油新品系,其中品系YN171含油量高達64.8%,創造了油菜含油量世界最高紀錄;培育出優質高效型油菜新品種“中雙9號”“中雙11號”等,顯著提升了我國油菜產量和品質水平。
二、園藝作物新品種選育
率先在國內開展主要蔬菜雜種優勢利用研究;解析了主要蔬菜品質和抗病性狀的遺傳規律;首次發現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源并建立不育系育種技術體系,創制出一批用于雄性不育系轉育的優異甘藍骨干自交系,培育出“中甘21”等6個突破性甘藍新品種并大規模推廣應用。創新了主要蔬菜細胞工程育種、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育種技術,創制了一批蔬菜育種新材料,育成了中椒系列辣椒、中白系列大白菜、中農系列黃瓜等一代雜種200多個,并大面積推廣應用;提升了蔬菜育種水平、抵御國外蔬菜品種沖擊、保障了蔬菜周年供應、支撐了蔬菜產業的快速健康穩定發展。揭示了主要果樹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規律,實現了果樹育種親本選擇的精準化。開展了果樹抗性機理研究,篩選了一批抗性材料;完成了部分品種基因組測序,挖掘了一些功能基因。培育的梨、桃、柑橘等品種分別占目前各樹種栽培面積的15%、20%和35%。西瓜品種“鄭州3號”“鄭雜5號”“黑蜜2號”及“鄭抗”系列等成為許多地區的主栽品種。建立了優質、廣適桃新品種培育技術體系,利用發掘的優異種質,培育“中油桃4號”等油桃、普通桃、觀賞桃系列新品種19個,推動了我國桃品種的更新換代。相關技術成果對保障城鄉居民的“菜籃子”和水果的周年穩定供應、實現產業提質增效做出了突出貢獻。
三、主要畜禽新品種與健康養殖
針對我國地方品種生產效率低、主要畜禽種源依賴進口等問題,開展了畜禽選育技術研究和良種培育。利用地方黃牛、牦牛、黃羽肉雞等品種資源為素材,引進國外高產品種,應用雜交、橫交、閉鎖群家系選育和配套系制種,結合現代分子標記輔助選種、基因組選擇等技術,大幅提高生長、產肉、飼料利用效率和高寒適應性,培育出中國西門塔爾牛、大通牦牛、高山美利奴羊、京星黃羽肉雞、邵伯雞、Z型北京鴨等畜禽新品種(配套系)10個,多個品種入選農業主導品種。創建了提高乳脂率、乳蛋白率、生鮮乳共軛亞油酸、免疫球蛋白和乳鐵蛋白含量的奶牛營養調控技術,通過評定豬、雞、奶牛、鴨飼料營養價值,制定了國家和行業飼養標準,有力支撐了我國現代養殖業發展。通過酶基因等新型資源的高效挖掘、酶的催化、構效機制研究及進一步的分子改良,酶蛋白高效表達的機制及表達生產技術研究實現飼用酶的規模應用,使我國飼料用酶的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
四、經濟作物機械化收獲與加工增值
創制出1種半喂入聯合收獲機和3種分段收獲機,并在多家企業轉化產品,成為我國花生收獲機市場主體和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約30%,并出口印度、越南,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針對油菜籽、花生等油料作物,研制出了原理新穎獨特、快速高效的菜籽脫皮機與皮仁分離系統和油茶籽脫殼分離裝置,開發出了低溫榨油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發明了花生低溫壓榨制油與餅粕蛋白聯產技術及裝備。開發出了營養保健食用油專利技術和調節血脂效果極顯著的功能產品,發明了功能性花生短肽制備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開創了油料作物低溫壓榨、蛋白高值化利用和多層次增值的先河,為提升糧油營養品質、保障國家糧油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