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和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農業強國和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正值第24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之際,現將我院獲得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獎、202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知識產權轉化獎的部分知識產權進行集中宣傳展示。
具有二肽基肽酶-IV高抑制活性的鼠李糖乳桿菌
目前糖尿病患者主要依靠化學藥物抑制體內ɑ-葡萄糖苷酶或二肽基肽酶-IV(DPP-IV)等的活性、保障胰島β細胞正常釋放胰島素。但傳統的糖尿病化學藥物往往會伴隨一些副作用,乳酸菌因為具有“經濟、天然、安全”屬性,在替代降糖藥物方面具有較大潛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成功研發了一種“具有二肽基肽酶-IV高抑制活性的鼠李糖乳桿菌”并獲得發明專利。加工所利用該項專利技術開發的鼠李糖乳桿菌具有顯著的二肽基肽酶-IV(DPP-IV)抑制作用、較強的胃腸道耐受能力。該專利菌株胃腸代謝模擬環境存活率達到89.61%,動物試驗DPP-IV抑制活性達到27.11%、比以往報道的同類菌株提高了31%。該專利菌株能顯著降低實驗動物空腹血糖值,與磷酸西格列汀片(捷諾維)陽性藥物組的空腹血糖值無顯著差異。
該專利是糖尿病藥物領域針對DPP-IV靶點開發的擁有較強優勢的技術成果,填補了國內高質量降糖益生菌產品的空白,極大程度上解決了益生菌在降糖方面的瓶頸問題。該項技術已實現專利的轉化應用,顯著提升了企業產品競爭力,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該專利在2023年榮獲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高產高油優質多抗油菜新品種“中油雜39”
我國食用植物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且進口來源地高度集中,供給安全面臨巨大風險。油菜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億畝以上,產油量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半壁江山”,進一步提高油菜產量和含油量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意義重大。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選育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39”,綜合利用了優異骨干親本聚合雜交、規模化小孢子培養、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親本高通基因分型和雜種優勢預測組配、多年多點豐產性和品質測試等技術,克服了產量、品質和抗性協同改良難題。在2018-2020年度國家長江下游區冬油菜品種試驗中,平均畝產207.56千克,比對照“秦優10號”增產7.2%,平均畝產油量100.36千克,比對照“秦優10號”增產16.41%;含油量48.35%,芥酸含量0.03%,餅粕硫苷含量23.77微摩爾每克,品質優于國家雙低標準,同時兼具抗病、抗倒、宜機收等優良性狀。
該成果2020年獲得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書,在長江流域累計示范推廣245萬畝,按區試中平均產油量比對照畝增12.96公斤計算,累計新增雙低菜籽油3175.2萬公斤,按菜籽油平均市場價格22.0元/公斤計算,累計新增經濟效益6.99億元,為提升我國食用油產能、保障百姓“油瓶子”安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效科技支撐。“中油雜39”獲得2023年中國農科院知識產權轉化獎。
設施專用高品質甘藍“中甘56”
甘藍是我國重要的蔬菜作物,在蔬菜周年供應和出口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冬春時利用大棚、溫室等設施進行栽培,是保障甘藍周年穩定供應的一種重要栽培模式。經歷低溫后易發生未熟抽薹是設施甘藍生產中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新一代早熟設施專用甘藍品種“中甘56”,在耐抽薹、早熟性等重要經濟性狀上有顯著突破。該品種生吃口感脆甜,炒食口感脆嫩,耐低溫弱光,是目前國內最早熟的甘藍品種,目前在河北、陜西、山東、河南、江蘇等地的秋冬或冬春設施中大面積栽培。
“中甘56”的成功推廣彌補了11月底甘藍播種易抽薹的短板,將設施生產的甘藍上市時間提早了7-10天,有效地解決了早春蔬菜淡季供應量不足的問題。目前,該品種種植面積約占設施甘藍種植面積的70%。“中甘56”種子的終端銷售價格約為國外同類品種的1/3,為種植戶大幅節省了種子購買成本。2024年早春,“中甘56”畝產8000-10000斤,地頭價達到1.5-2元/斤,為促進地方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甘56”是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顯性雄性不育系育成的新一代早熟保護地甘藍品種,原創性強,品質優,2019年獲植物新品種權授權,成功入選2023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并獲得2023年中國農科院知識產權轉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