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坐而論,不如起而行;起而行,更要見實效。我院確立“三個中心、一個基地”目標以來,廣大干部職工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下,堅持以研為本,以人為本,不斷完善和明確“三個中心、一個基地”的內涵,并大力推動其實施,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這只是一個良好的開局,我們所面臨的建設任務仍然相當繁重。因此,加快我們的建設步伐,關鍵還是要狠抓落實。要切實把“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落實為每個單位的中心工作,落實為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更要落實在全院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具體工作職責中,明確抓手、突出重點、強化保障、夯實基礎。
“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必須以加強學科建設為抓手。優化資源配置,整合科研力量,構建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自身規律的優勢突出、定位明確、層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學科體系,是我院改革與發展的先決條件。我們必須依據自身優勢與現狀,深入分析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圍繞九大學科群和41個一級學科的建設,與時俱進,在競爭中確立優勢學科、優勢領域,在發展中確定發展目標、主攻方向。
“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必須以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孵化為重點。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始終是我院諸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的挑戰和機遇面前,要始終堅持“以研為本”,進一步明確我院及各研究所科技創新的重點與方向,緊緊圍繞國家目標,結合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十一五”計劃的啟動,抓緊做好重大科研項目立項的前期準備工作;按照院里已經確定的工作思路,加強科技項目的跟蹤和管理,抓好重大科技攻關和重大成果的培育工作,多出原創性的新成果、大成果,多出符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民迫切需要的實用成果、適用技術,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科技支撐。
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面對科技體制改革的新形勢,在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同時,也必須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的農業科技產業孵化中心,這是我院目前亟待加強的工作。我院農業科技產業發展勢頭是好的,對發展科技產業的重要性認識有了進一步加強,市場意識也在逐步增強。但總體發展不平衡,仍有部分研究所的主導產業不明確、主導產品的市場優勢不明顯、經營管理制度不能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要求、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因此,迫切要求各個研究所特別是轉企研究所,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發展科技產業的緊迫感,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以市場需要為導向,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出新的產品與品牌,盡快建立與完善適應科技產業發展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大力引進和培養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經營管理人員,進一步壯大科技產業,為我院的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證。這既是改革與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們自身生存、發展與壯大的需要。
“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必須以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科技人員隊伍為保障,以人才興院,以人才強院。要結合學科調整和“杰出人才工程”的實施,培育一批能夠把握世界農業科技發展潮流、在關鍵領域和重點崗位獨具慧眼、具有開創意識的戰略科學家隊伍;要制定符合學科群發展要求的人才引進培養規劃,以學科的戰略重組推進重點學術團隊建設,打造一批團結協作、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的優秀團隊,實現人才整體效應的最大化;要以現有的科技資源為依托,輔以研究生培養、客座研究制度及博士后流動站的建設,使我院人才隊伍結構日趨完善;要按照“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原則,著力構建以提升能力為目標的育才機制、以開放靈活為目標的聚才機制和以人盡其才為目標的用才機制,最終建立起一支結構合理、能力超群、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優秀科技團隊。
“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必須以加強科研能力建設為基礎。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建立統一、開放、共享并與國際接軌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是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和完成科研目標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條件。在我院已取得成績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結合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一五”的科技立項工作,加大科技平臺建設的力度;同時,要繼續做好科學家發展峰會等有重大影響的、高層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拓展國際發展空間,為人才的引進和才華的施展構建輻射國內外的、良好的硬件條件。
“三個中心、一個基地”的建設,是全院職工的共同責任,也是一項長遠而艱巨的任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共同努力,用“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十年磨一劍”的毅力和恒心來打造一個創新氛圍濃郁、科技成果輩出、產業優勢明顯、科技人才集聚的充滿活力與發展動力的嶄新的中國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