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獎】面向生命健康,用科技保障飼料質量安全
飼料安全關系食品安全。飼料是畜牧業生產的主要投入品,其質量安全是畜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石,是支撐食品安全和健康中國的保障。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畜牧業始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飼料業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球第一飼料生產大國,為推動畜牧業發展、保障居民肉蛋奶供應,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然而,本世紀初,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產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直接危及到畜產品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秦玉昌研究員以保障飼料質量安全為己任,從非法添加和生物污染兩大飼料安全問題入手,帶領研究團隊勇挑重擔、攻堅克難,在飼料非法添加物閾值與限量、有害微生物檢測與控制、加工過程營養保真與清潔生產、質量安全預警與追溯等關鍵技術方面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構建了“原料檢測、加工控制和產品溯源”的全產業鏈飼料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體系,為保障飼料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動了我國飼料工業和畜牧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臨危受命 制定三聚氰胺限量標準
制定飼料中三聚氰胺限量標準是打擊非法添加的依據和準繩。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三聚氰胺成為影響奶產品安全的罪魁禍首,但由于其環境本底不清,代謝殘留規律不明,致使打擊非法添加無從下手。在此非常時刻,秦玉昌研究員臨危受命、迎難而上,以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主持了飼料中三聚氰胺限量制定工作。他迅速組織動物營養、毒理學、檢測與追溯技術和風險評估等相關專業的專家,成立專項工作組,并組織研究團隊經過半年多的連續奮戰,解析了飼料原料及環境中三聚氰胺本底值,揭示了其在牛羊等動物體內的代謝殘留規律,建立了基于“環境遷移—畜產品蓄積—人群暴露”為核心的飼料中三聚氰胺風險評估方法,在國際上首次制定出飼料三聚氰胺限量標準。該標準被我國政府、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和世界衛生組織采納,解決了飼料中三聚氰胺環境本底和非法添加并存的監管難題,為及時控制三聚氰胺在畜產品生產中的違法添加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并為有環境本底的非法添加物風險評估奠定了方法學基礎。
攻堅克難 創建有害物質檢測技術體系
建立有害物質檢測技術體系是保障飼料質量安全的先決條件,缺乏檢測標準,難于實現有效檢控,質量安全就無從談起。秦玉昌研究員團隊從非法添加物、有害微生物和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質檢測控制入手,研究萊克多巴胺等違禁添加物在牛羊尿液、毛發、組織器官中的殘留規律,創建了以毛發為靶標的檢測新技術,實現了反芻動物“瘦肉精”快速無損檢測;利用納米金和石墨烯新型材料,創制了“瘦肉精”分子印跡表面等離子共振特異性檢測芯片;建立了飼料中20多種主要有害微生物的檢測方法,制定了沙門氏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志賀氏菌等檢測方法標準,其中3項填補了國內空白,保障了《飼料衛生標準》的實施,為我國飼料有害微生物預警監測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采用免疫親和柱凈化—反相HPLC柱分離技術,創新飼料中霉菌毒素檢測方法,制定了玉米赤霉烯酮檢測方法國家標準。上述成果形成的檢測技術已在全國各級飼料質檢機構和生產企業全面推廣應用,為提升我國飼料質量安全水平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革故鼎新 破解有害因子消減與營養成分保真兩兼顧難題
秦玉昌研究員團隊從飼料原料抗營養物質消減、生產過程交叉污染防控、熱敏性營養素保真等方面入手,系統研究飼料原料中主要抗營養物質的含量分布規律,創建了針對不同原料差異化的最佳預處理擠壓膨化工藝技術,使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大豆球蛋白、棉籽粕中游離棉酚、菜籽粕中硫甙等主要抗營養物質含量顯著降低,突破了非常規蛋白原料使用量受限的瓶頸;研究揭示了霉菌、大腸桿菌等有害微生物在飼料加工過程中的消減規律,提出了有效殺滅有害微生物的工藝技術,引領了我國清潔飼料生產工藝的發展;研究確定了藥物添加劑交叉污染控制上限值,制定《飼料加工設備交叉污染防控規范》國家標準,為飼料產品交叉污染防控提供綜合解決技術方案;系統研究了維生素、酶制劑等熱敏性物質在不同熱加工條件下的損失率,發明了將粉料高溫調質熟化、殺菌處理、再添加熱敏性物質低溫制粒的畜禽飼料生產新工藝,實現了有害物質消減與營養成分保真的高效協同,破解了高溫滅菌與營養保真難兼顧的技術難題;構建了以顆粒飼料加工質量、飼料營養價值、動物生產性能為指標的飼料加工工藝參數綜合評價模式,建立了肉雞、蛋雞、斷奶仔豬、生長育肥豬配合飼料最佳加工工藝參數,實現飼料產品營養保真和精準加工。上述成果形成的加工保障技術改善了飼料產品品質、提高了轉化效率、保障了質量安全,實現了飼料的清潔生產和提質增效。
凝心聚力 實現飼料質量安全風險預警與可追溯
針對飼料生產全過程信息化程度低、追溯難,質量安全預警監測基礎數據分散、分析方法落后的問題,秦玉昌研究員團隊創新了飼料加工過程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技術,研發了基于條形碼的飼料質量安全管理系統,實現了“原料—加工—產品”生產全過程的信息化和可追溯;創建了涵蓋飼料危害因子、原料加工特性、加工工藝參數的飼料質量安全數據庫,為飼料產品配方精準設計、加工工藝優化、飼料品質控制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建立了全國唯一的飼料質量安全預警監測平臺,實現了飼料質量安全動態分析與預警監測,為開展飼料質量安全風險預警和日常監管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乘風破浪揚帆起,春華秋實二十載。秦玉昌研究員團隊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創新攻關,緊緊圍繞飼料質量安全的關鍵問題,外防非法添加,內控污染風險,突破檢測控制、加工保障等多項關鍵技術,集成構建了覆蓋飼料生產全過程、滿足“產”和“管”兩方面需求的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體系,為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