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黨政領導班子一直高度重視科技扶貧工作,圍繞“研究所有什么技術成果”“貧困地區缺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對接能產生實效”等問題,多點開花,找準扶貧工作的著力點,摸索出科技幫扶、項目援建、人才對接這“三駕馬車”來拉動貧困地區的科技與產業發展,走出了生物所服務脫貧攻堅的獨特道路,推進扶貧幫困、鄉村振興,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富裕做貢獻。
科技是核心,幫扶有道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這期間的道路,注定充滿艱辛和困難,科技是戰勝困難實現振興目標的利器。生物所將上級部門關于扶貧的部署要求與研究所工作緊密結合,發揮科技成果優勢,積極面向對口幫扶縣開展科技幫扶。
西藏的申扎、尼瑪兩縣地處西藏那曲地區,幅員面積達9.8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于4700米,屬高原亞寒帶和寒帶干旱地區,空氣稀薄多風雪,牧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4070戶16579人,屬國家級貧困縣。生物所通過實地考察,與兩縣農業農村局、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和企業代表等座談,詳細了解了當地農牧業實際情況和技術需求,確定了以綠色生態發展為核心的科技幫扶路徑。
為提升當地的科技水平,推進當地科技平臺建設,生物所發動全部課題組共捐贈23臺套小型科研儀器,總價值47萬余元,這些儀器設備將安置在申扎縣科技服務站和尼瑪縣白絨山羊原種場,幫助提升西藏地區農產品檢測服務能力,促進白絨山羊種質選育與利用。為了讓藏區的科技人員迅速掌握儀器設備的使用規范,生物所的青年科技人員利用業余時間為每臺儀器都錄制了操作視頻。
為提升一線農業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生物所組織舉辦了西藏自治區高原地區農牧業技術骨干培訓班,培訓班邀請來自中國農科院5個研究所的8名專家圍繞當地緊缺的農牧業實用技術,包括青稞育種栽培技術、牦牛繁育與科學養殖技術、牛羊病診斷與防控技術、設施蔬菜栽培新技術、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等作了專項培訓,并與參會學員進行了互動交流。學員們紛紛表示,培訓會緊貼當地農牧業生產實際需求,解難題,接地氣!
除了技術人員的培訓,生物所還關注學生的教育和科學素養的培養,所黨委號召各支部以黨費形式向兩縣中學捐贈了80余種共計200多冊科普圖書,用于建設圖書室,讓孩子們有了豐富的課外讀物,給學習生活增添了色彩。
除了西藏地區,在四川涼山州、甘肅、湖北、新疆等偏遠落后地區,生物所的各個創新團隊都主動請纓,以“結對子”的方式,為偏遠地區制定幫扶措施。玉米功能基因組團隊以玉米種質的遺傳改良關鍵技術為突破口,幫助甘肅臨夏縣、湖北咸豐縣建立玉米示范基地,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推動優質玉米的產業振興;作物分子育種團隊扎根新疆莎車縣等主要棉區,利用棉花新品種研發優勢等輻射相關棉花產業大縣,帶動產業振興;作物代謝調控與營養強化團隊發揮戰略聯盟優勢,在四川涼山州昭覺縣等開展營養強化作物品種的種植推廣,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當地農牧民的收入。
項目是基礎,援建有力
科技扶貧不能僅靠一腔熱血,要發展就要先有投入,而引入項目在當地落地就是最好的“授人以漁”的方式之一,可以長期帶動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生物所積極從各個渠道爭取經費,切實支持“一帶一路”生物技術協同創新專項的開展,在新疆阿克蘇市阿瓦提縣豐收三場建設了棉花試驗基地,該項目總投資約2500萬元。試驗基地建成后,將為新疆棉區及我國其他主栽棉區提供優質長絨棉花新品種,加速優化產業布局,進而推動我國高端棉紡業的發展。以基地為基礎,生物所作物分子育種團隊與當地棉業企業緊密合作,通過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及再利用,在當地進行大規模展示示范,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棉花產業發展和貧困戶增收脫貧。目前,在新疆重點進行的適宜機采的棉花新品系培育已顯出成效,輕簡化植棉技術模式正在讓棉農真正獲利,阿瓦提縣特優質棉花育種基地優質陸地棉的推廣與應用解決了農民因為海島棉產量低而不愿種植的問題。
生物所還參與了在河南省蘭考縣的中國農科院示范縣建設項目“飼用玉米新品系的篩選與示范”。針對制約蘭考縣畜牧養殖業發展關鍵瓶頸——飼用玉米品種缺乏的問題,篩選了飼用玉米新品系,并開展示范種植和農民培訓,初步建立了玉米粗蛋白、脂肪等不同營養成分分析檢測技術方法;篩選了適合蘭考種植的飼料玉米材料6份,示范種植17畝,系統考察了其抗性、適應性和生物量等田間農藝性狀表現;并通過綜合考查農藝性狀表現與營養成分含量,確定了飼料玉米的優良組合,今后將進一步培育飼料玉米新品種,加速科技成果在蘭考縣的具體落地。
人才是推進器,薪火有傳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在人才。生物所由黨委牽頭,一邊選派骨干去當地掛職鍛煉,一邊培養當地科技人員,雙管齊下,做好人才幫扶工作。
近年來,生物所積極選派年輕干部赴西部艱苦地區服務鍛煉,先后選派1名處級干部赴新疆農墾科學院掛職,1名青年科技人才參加第19批博士服務團赴新疆農科院掛職。援疆干部孫國清同志在新疆農墾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通過加大單位人才培養、加強先進技術的引進、推進與國家級科研單位合作、組織科研部門開展科學研究、為當地提供科技服務等舉措,對援助單位的科技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援疆干部宛煜嵩同志作為中組部、團中央第19批博士服務團成員,在新疆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掛職擔任副所長期間,協助所長分工負責科研管理、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工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立項、國際學術論文發表、學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園藝所科研創新能力提升作出了貢獻。
生物所還積極為西部地區培養科技骨干人才,已接收培養“西部之光”訪問學者、新疆特培學員10余名,為每名學者(學員)配備一名合作導師,認真制定培養計劃,提供條件資源,落實研修目標,多名學員榮獲優秀學員稱號。同時,還注重當地高校青年人才的培養,為新疆農墾科學院、新疆農業大學等單位培養了研究生3名、本科生5名。
作為新疆自治區“天山沃土計劃”人才培養單位,生物所接收了新疆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梁曉東副研究員半年的人才培訓。在所期間,研究所為梁曉東定制了詳盡的學習培訓計劃,使他完成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分子育種基礎理論的學習,掌握了基礎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實驗技術,為當地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生物所黨委始終統領在前,帶頭在先,幾任黨委書記都抓牢扶貧的接力棒,一方面為每位領導班子成員分工派任務,抓落實,做表率;另一方面帶領全體黨員干部時時關注藏區發展。今年7月,獲知尼瑪縣發生地震的消息后,迅速響應,第一時間向尼瑪縣致慰問信,并及時購買并郵寄沖鋒衣為在一線開展抗震救援的工作人員提供援助,送去溫暖。在黨建扶貧的帶領下,生物所脫貧攻堅工作的目標始終堅定和明晰:堅守脫貧攻堅主戰場,科技、項目和人才“三駕馬車”驅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力促進鄉村振興。(通訊員 崔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