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進行時】“一分錢”的小賬關乎糧食安全的大事
今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算了一筆賬,賬雖小,卻關乎糧食安全的大事。
兩會前,陳萌山走訪調研發現,很多主產區糧食加工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他們普遍希望國家出臺扶持政策,將企業用電由“工業用電計價”調整為“農業用電計價”。一旦調整,每斤糧食加工成本可降低1分錢。
別小看這“1分錢”,陳萌山估算,這一調整可以幫助企業增加10%的利潤。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用電政策引導,可有效推動糧食內循環,提高產業收益,繁榮產地經濟。
于是,他根據調研情況整理為一份將產地糧食加工企業用電調整為農業用電計價的提案。
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陳萌山細談了“降低1分錢”背后的4個好處:
一是調動地方抓糧積極性。他說,主產區大力發展糧食生產,也承受較大的機會成本。扶持糧食加工產業發展,有利于搭建糧食安全與縣域經濟貫通的橋梁,提振縣域經濟,推動主產區重農抓糧。
二是促進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縮小城鄉差距。在主產區以糧食加工業帶動地方經濟,引導資本投向產業建設,引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可以就地解決農民非農就業,增加農民非農收入。”
三是減少原糧運輸損耗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陳萌山在這方面又算了一筆小賬:我國糧食每年物流總量達4.8億噸,跨省長距離物流量高達2.3億噸。但運輸方式和設施落后,“四散化”比例低于10%,在糧食物流發達的東北也只有30%,進庫轉運頻繁拆裝包,損失率超過5%。
“原糧運輸損耗背后,都是寶貴的水土資源浪費。就地發展糧食加工,可以減少原糧長距離運輸帶來的數量損失、質量損失、營養損失,減少碳排放。”陳萌山說。
四是實實在在的惠民之舉、暖心之舉。他說,當前經濟形勢下,大米、面粉等主食價格疲軟,糧食加工企業經營比較困難。對薄利多銷的糧食加工行業而言,享受農業用電待遇,每斤減少1分錢加工成本,能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優惠。
“糧食是國家最重要的農產品,也是主產區的重要資源產品。把糧食附加值更多地留在主產地,是提升糧食產業競爭力、促進糧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陳萌山就此提出一些具體建議。
首先是分品種調整加工用電價格,聚焦稻谷、小麥和馬鈴薯。
陳萌山說,稻谷和小麥是我國傳統口糧,關系著最基本的飯碗問題,是危機情境下食物供應的必保內容,必須放在前面考慮。
他還給出一組數據:馬鈴薯含水量高達80%,遠距離大規模運輸的主要是水分,運輸效率低,且損耗高達5%。尤其在全國已經脫貧的592個扶貧重點縣中,70%的縣是馬鈴薯主產縣,馬鈴薯是防止返貧的重要農產品。
“優先支持三類糧食加工用電,可緩解原糧加工成本上行、利潤不斷壓縮的難題,降低加工成本。”陳萌山說。
其次是分區域調整加工用電價格,聚焦糧食主產區加工產業。
陳萌山說,通過劃分支持區域,有針對性地支持糧食主產區,促進主產區將生產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提升產業競爭力。
他根據公開數據分析,東北3省、長江中下游6省大米加工產能合計占比八成,黃淮海6省小麥產能占比八成。馬鈴薯的6個產區產量占全國的65%。
“如果將上述主產區加工用電轉為農業用電,將給主產區稻麥加工降低成本56億元、馬鈴薯淀粉加工降低成本5200萬元。”陳萌山說。
再次是分用途調整加工用電價格,聚焦兩大口糧食用加工。
“口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食用部分消費直接關乎人民生存和健康,涉及最基本的民生保障。”陳萌山說,稻谷和小麥中口糧用途消費占總消費的80%以上,口糧加工改為農用電計價可為主產區降低44.8億元成本。
在他看來,對這部分糧食加工進行用電支持,可以有效緩解‘稻強米弱、麥強面弱’困境,穩住關鍵的糧食加工產能,確保供應穩定。
最后是分對象調整加工用電價格,聚焦縣域內、有一定帶動效應的糧食加工企業。
陳萌山建議以打造糧食產業集群、糧食產業強鎮為契機,支持生在農村、長在縣域的糧食加工企業。發展壯大縣域糧食產業,促進資源要素向縣域聚集,激活一方經濟。
這一考慮也并非拍腦袋,他繼續向記者擺出了數據:2021年國家電網全年營收2.67萬億元,如在稻麥主產區和主要馬鈴薯產區實施糧食加工用電“工”改“農”,降低用電費用45.3億元,僅占全年營收的0.17%。
“這不會對電網正常經營造成明顯影響。而且,對糧食加工用電給予優惠,也體現了企業愛糧、護糧、保糧的社會責任。”陳萌山建議,國資委把央企主動承擔鄉村振興戰略責任、支援鄉村振興發展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他指出,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要優化布局,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保證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陳萌山在現場聽后十分振奮,他說必須采取硬核措施確保今年糧食再奪豐收,要按照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從耕地保護、品種結構、經營機制和科技支撐等方面多點發力,實現穩產保供、綠色高質、增收增效。特別是要在糧食主產區等重點地區、大豆油料等緊缺品種和產銷銜接的關鍵環節上,落實“長牙齒”的硬措施,確保產得出、供得上,牢牢端穩中國飯碗,掌握發展應變的主動權。
他還希望自己的這份建議能夠落地,“一個小舉措或能撬動我國產地糧食加工業大發展”。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