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由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等單位承辦的“2022年(首屆)中國食物與營養創新發展論壇”在京召開。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出席會議并致辭,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出席會議并作報告。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副司長魏宏陽、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田建新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發布《2022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報告》。
張合成指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大食物觀理念,要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這個立足點,把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把握確保糧食安全和保護生態環境這兩個前提,把握空間、資源、產業這三個拓展。他強調,踐行大食物觀要堅持科研先行,強化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研究,加強從耕地到國土空間拓展的科技創新、非農業資源的拓展創新以及食物品種生產方式的創新。
陳萌山提出,以大食物觀為指引,加快推進我國食物系統轉型,要堅持耕地種糧,推進非糧食作物生產向非耕地國土空間加快轉移;要以創新為支撐,強化農業產業技術配套;要以協調為原則,構建糧經飼、種養加、農牧漁協調發展的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要以綠色為前提,發揮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作用;要以開放為手段,靈活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貿易;要以共享為目標,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保障體系。
魏宏陽表示,農業農村部監管司將圍繞用標準來引領新技術、新模式的發展,用標準來保證產品的安全,用標準來引導好產品賣出好價格,加快構建與踐行大食物觀相適應的標準體系,圍繞營養品質建立一套公認的技術評價體系。田建新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將繼續在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標準制修訂和人群營養干預等領域加大投入,加強營養監測,建立基于中國人群數據的營養特膳標準模型,加強政策研究和技術創新支持,做好政策引導和標準服務,促進食品的研發創新,持續提升產品的健康內涵。
會上,梅旭榮發布了《2022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報告》。報告以大食物觀為指導,通過梳理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食物與營養變化趨勢,研判發展過程中食物與營養領域的問題與挑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建議,旨在為全面準確把握和踐行大食物觀提供參考。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物生產供給顯著增長,實現了從吃飽到吃好的歷史性轉變,總體呈現三個特點。一是數量足,糧食產量達到6.8億噸,人均糧食供給量達到600千克,其他食物產量穩步增長。二是能量夠,人均每日能量供給量達到3400千卡,能夠滿足居民營養健康需求。三是結構尚不合理,糧食、蔬菜、水果、肉類基本自給;大豆、植物油、奶類和飼料糧進口量大幅上升。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 人民群眾對營養健康的關注日益迫切, 但我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食物與營養問題。一是居民膳食不平衡,營養過剩和營養缺乏并存。二是過度加工導致食物營養損失較大,全產業鏈食物損耗浪費嚴重。三是居民食物營養認知轉變相對滯后,合理膳食的消費理念有待強化。四是營養安全支持體系薄弱,食物資源數據匱乏,缺乏監測評價標準。報告圍繞推進落實大食物觀,提出了一系列向營養健康轉型的重大政策建議。一是加快推動營養導向型農業發展,以營養導向為理念,以資源稟賦為出發點,加快食物系統轉型。二是打造第三口糧,加大全谷物食品開發力度,推動雜糧產業提質增效,引導增加全谷物和雜糧消費,提升主食多樣性。三是實施白肉增長計劃,制定促進禽肉和水產品發展的政策,新品種創制和養殖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四是積極推動食物全產業鏈減損節約,在從農田到餐桌的過程中多管齊下,努力減少食物損耗浪費。五是從娃娃和掌勺人開始狠抓健康飲食教育,強化主流媒體和權威機構的食育主導地位,加大主流科普團隊培養。六是大力加強食物與營養科技創新。開展食物資源普查,盡快摸清家底,精準挖掘不同食物資源的獨特作用,充分發揮其營養健康價值。
國家衛健委食品司、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有關領導專家現場參會,近17萬人線上參會。(通訊員 盧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