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兩年來,中國農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兩個一流”和“整體躍升”的總體要求,聚焦國家農業農村重大需求,瞄準國家戰略性科技攻關任務,集聚資源傾斜支持,重點培育產出了一批重大理論發現和重大品種、重大技術、重大產品,創新能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為集中宣傳展示兩年來我院代表性的重大科技進展與事件,強化重大科技進展導向,激發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力,中國農科院評選出10項重大科技進展。進展評選堅持頂天立地導向,既注重評選在基礎前沿研究方面的原創性突破,也注重評選解決產業實際問題、產生顯著社會影響的重大進展。進展評選突出時效性,能夠集中總結展示兩年來新取得的重大進展。進展評選堅持高標準高質量,能夠代表“國家隊”創新能力與產業貢獻,發揮對全院科技工作的標桿導向作用。十項重大科技進展為:
1.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中國水稻研究所王克劍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建立了可永久固定雜種優勢的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獲得雜交水稻的克隆種子,固定了雜交稻的雜合基因型,為作物雜種優勢固定研究與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從無到有的突破。
2.單倍體誘導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加快作物精準育種進程。生物技術研究所和作物科學研究所有關團隊將單倍體育種與基因編輯技術巧妙結合,打破了生物材料遺傳背景和轉化能力限制的困擾,實現了一年(兩代)內對育種材料的定向改良,大大縮短了育種周期,為作物精準高效育種提供了一種革新性的技術方法。
3.發現植物自私基因。中國農業科學院萬建民研究團隊克隆了阻礙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自私基因,揭示了水稻自私遺傳因子導致非孟德爾遺傳現象的本質,闡明了自私基因在維持基因組穩定性和促進物種進化中的作用機制,為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具毒性功能的自私基因進行編輯刪除、創制能實現秈粳雜種優勢的水稻新品種打下理論基礎。
4.“優薯計劃”解析馬鈴薯自交衰退的遺傳基礎。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團隊在馬鈴薯二倍體3個自交群體中,深入開展導致自交衰退的有害突變研究,鑒定出了5個純合致死位點以及4個影響長勢的位點,并進行了圖位克隆和功能驗證,為二倍體馬鈴薯分子設計育種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解析其它無性繁殖作物自交衰退機制提供了借鑒。
5. 深度解讀桃馴化和改良的分子機制。鄭州果樹研究所王力榮研究團隊對480份桃基因組測序,構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桃多類型變異組數據庫, 揭示了桃馴化和改良的基因組印記,闡明了桃果實大小和風味性狀的分子演化機制,為桃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提供了理論支撐。
6.阿什旦牦牛通過國家審定。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閻萍研究團隊培育出牦牛新品種阿什旦牦牛,該品種以肉用為主、無角,遺傳性能穩定,產肉性能好,抗逆性強,繁殖性能高,性情溫順,是第一個適于舍飼化的專用牦牛品種,能夠充分利用青藏高原高寒半農半牧區的飼料資源,對我國牦牛良種制種、供種體系建設和牦牛飼養方式轉變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7.非洲豬瘟疫苗科研攻關取得重要進展。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研究團隊分離了我國第一株非洲豬瘟病毒,建立了病毒細胞分離及培養系統和動物感染模型,創制了非洲豬瘟候選疫苗,實驗室階段研究證明其中兩個候選疫苗株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護效果。
8.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斷人感染H7N9病毒。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研究團隊研發出高效H5/H7二價禽流感滅活疫苗,大量應用后不但有效阻斷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更在阻斷人感染H7N9病毒方面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為從動物源頭控制人獸共患傳染病提供了重要啟示。
9.植物免疫誘導蛋白新農藥大面積推廣應用。植物保護研究所生物殺菌劑創新團隊創建了高效蛋白農藥“阿泰靈”制備和制劑生產新工藝,解決了蛋白產量低、易降解和產品貨架期短的技術難題,在全國累計推廣應用5000萬畝次,對農作物重要病害綜合防效達65%,減少化學農藥用量20%以上,成為國內生物農藥第一品牌和我國第一個走向世界的蛋白質生物農藥。
10.韭蛆防治技術實現標準化產業化應用。蔬菜花卉研究所張友軍研究團隊依據各地栽培特點,進一步完善“日曬高溫覆膜”防治韭蛆新技術,制定了農業行業標準,2018年該技術在我國韭菜主產區推廣應用473.9萬畝次,推動我國主產區韭菜合格率大幅提升,有力支撐了韭蛆為害的綠色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