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田間課堂啟動暨樺川科技幫扶現場會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舉行。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出席會議,強調要不斷創新“田間課堂”模式,全力推動“一團隊一課堂、一所一樣板”,讓科研人員扎根鄉村,更好地服務農業主戰場。
樺川縣是中國農科院4個重點科技扶貧示范縣之一。兩年來,中國農科院積極構建并認真落實“3+N”幫扶機制,在副院長吳孔明帶領下,由作科所牽頭組織院屬8個研究所和黑龍江省4個地方院校共40余位專家到樺川開展科技幫扶。幫扶工作突出政治統領、黨建引領、科技支撐、結對幫扶,兩個創新團隊黨支部分別和新勝村、雙興村兩個村黨支部聯學共建、結對幫扶,先后建設4個示范基地,展示新品種30余個,實施關鍵技術23項。專家們在農作物生長的各個關鍵時節,采用田間現場示范及視頻教學培訓等方式,組織開展技術培訓與觀摩活動40余次,培訓人員2萬余人次,實現作物增產10%-15%、增效15%-20%,被當地農民親切地稱為“田間課堂”。
在現場交流會上,張合成對樺川科技幫扶的做法及其成效,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樺川的科技幫扶把科技扶貧與黨建工作相結合,黨員帶頭、組織專家、凝聚群眾,提升了科技扶貧工作的組織力和行動力,推動了黨建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互相促進。張合成強調,中國農科院將率先把樺川由科技扶貧示范縣轉為鄉村振興示范縣,繼續落實好“3+N”科技幫扶機制,以科技支撐樺川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將建立中國農科院樺川高級別專家咨詢委員會,為樺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高層次智囊團隊;全面支持和參與樺川“十四五”發展戰略與規劃制定,為樺川的農業綠色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指導;進一步擴大示范范圍,強化輻射應用,全面開展全產業鏈技術集成服務,系統打造農業特色品牌,實現“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戶家”。
據悉,“田間課堂”作為作科所在樺川縣開展科技成果推廣展示的一種新形式,重點瞄準水稻、玉米、大豆等主導產業,以集成田間綜合優勢品種和技術為基礎,與農民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根據現場田間作物苗情,因地因苗講解管理技術,回答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制作、講解主要作物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植保技術等推廣手冊和模式圖,把嚴謹的科學知識通俗化、簡單化,讓農民一看就懂、一聽就明、一學就會、一用就靈,農民知道什么時候應該干什么、怎么干,提高科學種田的技術水平。通過“田間課堂”,專家與農民建立了日常聯系,可以隨時幫助農民解決問題,更好地把品種和技術進行田間展示,更好地把效果呈現給農民,創造了服務農戶的新機制,帶動農戶學習新技術、采用新成果。此次活動也標志著中國農科院“田間課堂”正式啟動。中國農科院將進一步加大這一創新模式的落地和推廣力度,全院各研究所、各創新團隊也將打造有自身特點的“田間課堂”,做到“一團隊一課堂,一所一樣本”,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中國農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吳孔明,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顧毅,佳木斯市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劉立民,副市長田雨,黑龍江省農科院黨組書記劉娣等出席活動。院辦公室、科技局、轉化局、機關黨委、作科所、植保所、加工所、水稻所、麻類所,佳木斯市、樺川縣等有關單位領導和專家,當地合作社、農民群眾等近400人參加現場觀摩和座談交流。(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