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欣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占比約達全國排放總量的15%。2014年,農業排放量為8.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7%~8%,主要包括稻田甲烷、農田氮肥氧化亞氮、動物腸道甲烷、糞便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此外,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用能分別為8680.69萬和24735.00萬噸標煤。
趙立欣告訴記者,我國人口基數大,隨著生活水平提升,肉蛋奶和生產生活用能需求將持續增長,在保障糧食安全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前提下,實現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壓力較大。這主要表現為: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落實難度大;碳達峰碳中和缺少專門政策和系列化標準,缺乏專業研究平臺。
趙立欣認為,農業農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途徑主要包括降低強度、提高固碳、可再生能源抵扣三個方面。
首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位產量或產品的排放強度。如采用水稻間歇灌溉控制甲烷、提高肥效降低N2O排放,以及改善動物健康和飼料消化率控制腸道CH4,提高畜禽廢棄物利用率和效率減少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等措施,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
其次,改善土壤質量,提高農田和草地固碳增匯能力。包括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人工種草和草畜平衡等,通過提升農田草地有機質可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轉農田從碳源到碳匯。
第三,推進可再生能源替代,抵扣生產生活能源碳排放。秸稈、畜禽糞便等生物質可生產生物天然氣、生物液體燃料、燃燒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抵扣生產生活使用的化石能源的排放,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趙立欣提出如下建議:
研究提出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根據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在保障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前提下,預測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和達峰時間,評估減排、固碳與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潛力和成本,提出農業農村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技術路徑。
加快制訂碳達峰碳中和法律法規。盡快制訂頒布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法律法規與技術標準,建立低碳消費制度,通過法制化、制度化、標準化確保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穩定與可持續。
制定促進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政策和考核制度。建立重點地區、重點企業農業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和考核制度,建立農業農村碳中和核算和監測體系,定期編制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形成農業溫室氣體減排固碳和能源替代年度報告和核查制度;將碳達峰、碳中和與面源污染防治一起納入地方政府和重點企業的考核指標中,逐步形成減碳控污協同的考核激勵機制。
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的科技支撐。建議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中設立專項開展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研究,研發種植業與養殖業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開發工廠化農業、規模化養殖、農漁機械、屠宰加工及儲存運輸的節能裝備;創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技術體系;集成農業溫室氣體減排固碳技術模式,在農業綠色先行區、區域典型村鎮、大型種養企業,開展減排、固碳、能源替代等示范,為實現“碳中和村鎮、企業”提供科技支撐。
建立專門機構開展碳中和相關工作。建議成立專門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研究機構,組織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任務和工作要求,研究制訂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制度,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和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技術創新,承擔國內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監測、核算與第三方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