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平,有“全國養豬大縣”之稱,這一標志性榮耀光環的背后,卻是應對每年93萬噸養殖糞污的治理壓力。
近年來,國家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創新聯盟為其量身訂制了一條困境破解之路,使得全縣養殖糞污被“吃干榨凈”。安平縣僅用了3年多的時間,便把全縣90%的養殖糞污變成新型資源能源和綠色有機肥料,走出了一條養殖大縣破解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難題的道路。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農村要美,農業廢棄物必須循環利用起來。”國家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理事長、國家首席獸醫師(官)李金祥堅定指出,畜禽廢棄物不是污染物,而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事實上,像安平縣一樣,越來越多的美麗鄉村正在中國大地崛起。作為農廢利用的“集團軍”“國家隊”,近年來,聯盟致力于解決農業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研究和應用中的重大戰略和關鍵技術問題,讓秸稈變身動物飼料、畜禽糞污再造生物肥、廢舊農膜就地降解……為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強強聯合 打贏農廢利用“總體戰”
近年來,我國農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種養業快速發展,為糧食安全和優質農產品供給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隨之產生了大量的農業廢棄物。
有數據顯示,每年我國畜禽糞污產生量達38億噸,農作物秸稈近10億噸,蔬菜廢棄物1億噸,其它有機廢棄物約有0.5億噸。同時,農業廢棄物還正以年均5%~10%的速度不斷增加。
過去粗放式的農業發展方式已不適于如今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推進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農業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生態農業道路已成為共識。
“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農田殘膜等農業廢棄物的處理利用事關農業綠色發展、事關農村生態宜居、事關城鄉人民切身利益和健康,實現農業廢棄物更加科學、更加高效和更有價值利用,是農業發展新階段的一項長期持續研究的課題。”李金祥談起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重要意義時表示。
2016年12月,由中國農科院牽頭,聯合全國各級相關科研院所、高校、技術推廣部門和企業等共102家單位組成了國家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創新聯盟。
通過圍繞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的重大需求,集聚優勢科研力量和科技資源,構建政府支持、任務牽引、資源共享、激勵評價等協同創新機制,促進原始創新、協同創新、管理創新和成果轉化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在李金祥看來,“只有強強聯合、深度合作,才能打好總體戰。中國農科院帶頭貢獻最新技術和成果,在聯盟范圍內和示范地共享共用。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也是創新聯盟所要發揮的作用。”
如今,在各方努力和國家政策支持下,聯盟通過科技創新顯著助力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比例。目前,全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已經達到7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45%,農膜回收率在2/3左右。
協同創新 變“廢”為寶
過去3年來,聯盟圍繞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地膜等農業廢棄物開展聯合攻關,在協同、技術、機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聯盟秘書長、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董紅敏介紹,為了強合力、聚人心,聯盟實施了京津冀畜禽廢棄物利用科技聯合創新行動,以“1+3+9”的模式開展工作。
“1+3+9”模式即在1個國家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創新聯盟的工作框架下,中國農科院聯合京津冀3地農科院、農委和農業廳等主管部門,開展不同養殖規模的技術集成,在9家以上企業開展試點示范。
“這加強了實質性的產學研合作,聯盟理事長單位、京津冀地區的行業主管部門、技術研發科研機構和技術示范企業四方簽訂協議,我們按照任務一盤棋,產業需求一條龍,科研需求一體化,實現了技術的集成,促進了聯盟各方在養殖廢棄物利用方面利益共享。”董紅敏說。
良好的協同合作支撐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聯盟副理事長、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燕卿介紹,成立3年來,通過科技創新不斷突破技術難關,研究提出了畜禽廢棄物利用、秸稈生物炭和農膜回收機械等10項關鍵技術和產品,實施了重大任務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探索可示范推廣的運行模式。
研發了低濃度污水厭氧發酵、糞便堆肥調控、沼液濃縮等畜禽糞污能源化和肥料化利用關鍵技術,相關技術實現臭味減少80%-96%,氨氣減排80%以上。同時,還總結出3種規模或主體共7種技術模式并在黑龍江、河南、山東、河北等建立了示范點示范;
此外,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基于研發的秸稈粉碎還田等技術和秸稈熱解炭氣聯產技術等裝備,形成多種供暖模式,為北方村鎮秸稈清潔供暖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
在地膜資源化利用方面,研發出KF16-1等新型生物降解地膜,開展了地膜回收機具研究,研發了壟作農田機械化地膜回收技術與裝備,顯著提高了農膜回收率,達85%以上,為推動全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看到技術和模式逐步落地,董紅敏很欣慰,“我們將這些‘接地氣’的技術成果在示范基地推廣實施,收到了很好的反饋。”
實體推進 科企合作
“盡管成效卓著,但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任務依然很重,離實現農業廢棄物基本資源化利用還有一定的差距,聯盟的工作任重道遠。”李金祥說。
他指出,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市場化、長效化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其中有許多難點痛點問題需要突破解決,比如,某些技術還存在處理和運行成本高,缺乏標準化、系列化技術和產品;聯盟實質性合作還有待提升,無法滿足各地整體解決方案要求;各級政府、實施主體等對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政策的意識還有待提升,市場化運作機制等有待完善等。
強化科企合作,推進聯盟實體化是解決發展難題的重要途徑。
“參與聯盟建設的企業,都是各類農業產業的龍頭,提升這些企業的科技實力,就是提升這些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李金祥表示。聯盟要實質性推進科企合作,打通創新要素雙向流動的通道,讓優勢科研單位與企業相互融合、深度介入。
目前,聯盟正逐步推進聯盟實體化,籌建成立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創新研究,構建以支持農業環保治理“整縣推進”為主體,以整體解決方案集成供應和產業投資開發運營為兩翼的整體架構,以資本結合為血脈、以團隊結合為紐帶,形成國家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協同組建的緊密型大平臺。
事實上,河北安平縣,以及天津靜海、江蘇太倉等地的成功恰得益于此,比如,在聯盟指導下,安平縣建立糞污資源化利用機制、市場運營模式、政策支持體系,將全縣的養殖糞污、作物秸稈集中收儲,把養殖糞污變成沼氣,用沼氣發電或者提純天然氣,用沼渣沼液生產有機肥,將作物秸稈用于生物質發電并入國家電網銷售,最終實現全縣兩大農業廢棄物的完全資源化利用、農業的循環綠色可持續發展。
“推進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是一件大事、難事,我們期待,以全面推進國家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創新聯盟建設為抓手,堅決打贏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這場硬仗,為農業綠色發展、農村生態環境改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李金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