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花卉研究所認真貫徹落實院三次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實施人才強所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著力營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激發其投身科技事業的熱情,努力引導青年人才成長為建設一流研究所的生力軍和突擊隊。
研究所現有農科英才17名,45歲以下10人。近年來,相繼培養了4位國家優青,2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名農業農村部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1人當選全國青聯委員,6人入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上述青年骨干平均年齡40歲。
總結研究所青年人才培養工作,我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做好頂層設計、嚴把進人關
1.所黨委與所班子高度重視研究所人才工作的頂層設計,充分考慮研究所現實需求和未來學科發展,堅持按需設崗、按崗進人。如近年來,為發展蔬菜營養與品質、蔬菜微生物互作、納米農藥等新興學科方向,相繼從德國勃蘭登堡工業大學、美國東北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引進了王海敬博士,秦宇軒博士和范騰飛博士。而對于另一名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農藥環境毒理研究的博士,盡管有著比上述幾位類似或者更加優秀的科研成果,但由于其研究方向與本所需求不符,研究所研究后果斷放棄了對她的引進。
2.拓展引人渠道,充分發揮專家和人事管理部門的主觀能動性,將引進人才質量作為評價人事部門業績的重要指標。改變以往僅通過發布招聘公告的單一途徑,充分發揮專家和人事管理部門的主觀能動性,將引過專家主動聯系和合理設置招聘專業,顯著改善了我所新進人員質量。以往報名我所人員90%以上來自國內農業院校,現在來自國外留學人員以及北大、清華、復旦、中科院等綜合性大學人員比例提高到70%。
3.充分發揮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把好人才招聘關,始終堅持“選賢舉能,唯才是舉”的進人原則,克服各種人情關,保證選出品行好、能力強、業績突出、發展潛力大的優秀青年人才進入研究所。
二、完善制度、破解青年人才發展困局
受擬轉企的影響,研究所在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青年人才培養方面也曾遇到引人難、留人難問題。為此,研究所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制定一系列適合青年人發展的政策。
1.提高見習期補助標準。2017年實施新的《崗位績效分配辦法》,使新進職工直接獲得與轉正定級后相同的待遇,如見習期博士每月增資1500元。
2.實施中蔬英才特殊支持制度。至今研究所已實施了五批次的中蔬英才的遴選,共有15名40歲以下的優秀青年人才獲得所級人才資助,每人每月可額外獲得崗位補助4000元。令我們非常高興的是,我所的4名國家優青獲得者均為當年我所所級青年英才的資助對象。
3.實施所聘研究員制度。從2015年起,研究所開始實行所聘研究員制度,經所職稱評定委員會遴選聘為所聘研究員的,除基本工資外,享受研究員其它完全相同的待遇。近年來,共有8位45歲以下的青年人才晉升為所聘研究員,進一步調動青年人才的積極性。
4.實施重大科研成果培育獎勵辦法。為促進科技成果的產出和優秀人才的培養,2016年研究所出臺了《重大科研成果培育獎勵辦法》,對于通過網評并進入答辯環節的國家杰青、國家優青、國家重點基金以及國家獎等項目,分別給予不同金額的獎金資助,助推高質量成果和優秀人才的產出。
5.實施青年人才薪酬保障辦法。研究所在擬轉企經費壓力大的背景下,每年自籌經費120余萬元,優先保障新入職職工每人每月增資4000元,支持期5年。同時,進一步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共享獎勵辦法》,大幅提高青年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收入,激發干事創業熱情。
三、重視傳幫帶、實施個性化培養
1.研究所十分重視青年人才的崗前培訓與職業規劃。每年均舉辦新入職人員學習交流會,通過學習研究所發展歷史、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盡可能縮短他們適應研究所的時間。同時邀請所里的優青與杰青獲得者介紹他們的成長經歷,設身處地講解如何適應所內工作生活,如何制定未來發展目標。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青年人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揚求實創新、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的精神。
2.發揮團隊首席培養主體和傳幫帶作用,對優秀青年人才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與職業規劃。如我所2020年優青獲得者郭兆將副研究員,博士畢業4年后即獲得國家優青的資助。他是蔬菜害蟲防控團隊2016年畢業的博士,博士期間便在蔬菜害蟲抗藥性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博士未畢業即拿到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職位。團隊首席說服他放棄了國外職位,并根據他的研究基礎與研究興趣,入職后為其配備了由7-8位博士后、博士組成的蔬菜害蟲抗藥性研究小團隊,鼓勵他集中精力從事領域內的前沿研究,而不必關注應用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在經費上給予充分保證,也正是團隊為他提供的良好條件促進了其快速成長。
四、關心年青人,營造人才優先的良好環境
1.實施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所基本科研業務費主要面向40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對于所級青年英才,保證每年一個碩士生招生指標,對特別優秀的青年人才,研究所為其協調博士生招生指標。如2018年優青獲得者楊學勇博士,在其申請優青當年,即為他分配一個博士生招生指標。由于當時他還不是博士生導師,研究所協調以其他導師名義招生,但研究生的實際培養均由楊學勇博士決定。
2.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對優秀的青年人員,研究所更加注重發揮精神激勵的作用。通過各種方式大力表彰,在所網、微信公眾號重點宣傳,優先推薦其申報國家、部委等榮譽稱號,如2017年優青獲得者程鋒研究員已被推薦并當選全國青聯委員,在青年參政議政方面發揮作用。
3.貫徹“使用就是最好的培養”的理念。平時多壓擔子,關鍵時刻才能挑起更重的擔子。研究所積極推薦青年人才承擔重大項目(課題),提升科研項目組織實施能力?!笆濉逼陂g,共有14位青年人才擔任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主持人,顯著提高了科學問題凝練、團隊組織協調、科技任務攻堅等方面的能力。
4.加強對人才的跟蹤培養,建立所黨委委員、所班子定期聯系人才制度。領導班子每年要專題召開青年人員座談會,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有關青年人員回國任職、工資津貼、科研經費以及住房、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各項政策規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圍積極為年輕人爭取各種資源,解決影響其發展的后顧之憂。如堅持為新接收職工提供宿舍,在我院沒有周轉房的情況下,為引進的4名青年英才提供單人間,為1名青年英才的配偶提供工作崗位,全程服務辦理入職、落戶、孩子入托等。
下一步,研究所將貫徹落實好第四次人才會議部署,按照“四個面向、兩個一流”要求,創新青年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人才培養、使用、激勵、保障機制,以好的制度、好的環境,促進青年人才創新創造活力迸發、成果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