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獎】科技筑牢安全基礎 引領奶業高質量優質發展
從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王加啟研究員牽頭完成的“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與質量提升關鍵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安全是奶業的生命線,質量是奶業的核心競爭力。2008年“三鹿事件”之前,奶業發展一直存在重數量、重速度,輕安全、輕質量的問題。內地31個省僅4個省具備生鮮乳檢測資質,奶業質量安全科技支撐十分缺乏。一是奶業基礎數據缺失,導致家底不清,風險不明,被動應急。二是安全控制技術薄弱。2008年衛計委公布的牛奶中5類違法添加物黑名單,4類沒有檢測標準。同時,生產過程安全控制標準尚未建立。三是質量提升技術落后,導致核心競爭力偏低。進口猛增,國產停滯,被動挨打。為了民族奶業振興,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瞄準國家關鍵需求,組織開展集智公關。
15年堅守 建立奶業安全支撐關鍵技術
王加啟研究員團隊,自2005年起,主持全國復原乳、生鮮乳、風險評估及國家牛奶品質973等項目,82家科研單位共同參與,歷時15年,實現內地31個省全覆蓋,積累有效數據232萬條,成功構建奶產品風險因子與品質因子評價數據庫,解決了家底不清的重大難題,運用大數據分析與多標準排序模型,準確鎖定2008年至2016年我國奶及奶制品中前4類主要風險因子分別是違法添加物、霉菌毒素、獸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研究制定牛奶中4類違法添加物檢測標準,農業農村部直接采用,實現全國4241個奶站和5280輛奶車全覆蓋,為打擊非法添加行為發揮了決定性技術支撐作用。研發出14種霉菌毒素、61種獸藥和22種重金屬及元素3個系列同步檢測技術,被農業農村部列為指定方法,解決了奶產品風險因子檢測效率低和成本高的技術難題。培訓一線檢測技術骨干人員5000余人次,使具備生鮮乳檢測資質的省級質檢機構增加到43個,實現除港澳臺外31個省份全覆蓋,顯著推動整個行業檢測技術進步。制定21項安全控制標準,推廣應用后,生乳中黃曲霉毒素M1、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菌落總數和體細胞數等主要風險因子顯著降低,達到歐美發達國家標準。
10年磨一劍 建立復原乳鑒定技術
復原乳鑒定技術是一項世界難題。自2000年起,企業用廉價進口奶粉違規生產復原乳,成為導致我國反復出現倒奶殺牛、市場混亂的重要原因。2005年國務院文件明確指出,復原乳影響我國奶業健康發展。但是,由于標準缺失,監管極為困難,屢禁不止。王加啟團隊臨危受命,牽頭攻關復原乳鑒定技術,歷經20余次模擬試驗和對全國奶制品的普查,制定發布《巴氏殺菌乳和UHT滅菌乳中復原乳的鑒定》行業標準,可準確鑒定用奶粉為原料加工的奶制品和用生乳為原料加工的奶制品,為復原乳監管提供了技術方法支撐。但是,乳品加工技術與設備不斷變化,過熱加工的奶制品干擾用奶粉為原料加工的復原乳的鑒定。王加啟團隊堅持10年對這一干擾問題進行攻關研究,甘于寂寞、勤于探索,一次一次試驗,大量數據不斷積累,最終揭示了添加復原乳導致乳果糖與糠氨酸比值呈相反變化的特征,攻克過熱干擾復原乳鑒定的技術難題。監管部門認為,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制約復原乳監管的關鍵技術難題。
堅守初心 引領奶業高質量優質發展
王加啟研究員的奶業創新團隊,宗旨是“學以致用,奉獻奶業,健康中國”12個大字,時刻提醒著全體團隊成員,所做的科學研究成果要能為產業所用,生產出高質量的奶業產品,為提高人民的健康服務。針對質量提升技術落后的難題,團隊研究攻克優質生乳-綠色工藝-品質評價3項瓶頸技術,顯著提升國產奶核心競爭力。首次揭示熱應激改變奶牛代謝通路,導致氨基酸氧化供能增加,乳蛋白合成減少。發明緩解奶牛熱應激飼料及其調控方法。緩解熱應激技術在光明乳業南方5.3萬頭奶牛應用,攻克長期存在的熱應激降低生乳質量技術難題,乳脂肪、乳蛋白和乳鐵蛋白全年達到優質標準。研究創新乳品綠色加工工藝,取消閃蒸等設備,殺菌溫度由105度下降到75度,扭轉牛奶熱加工亂象。揭示過熱導致牛奶活性蛋白功能下降,闡明堿性磷酸酶-乳鐵蛋白-糠氨酸與品質的定量關系,創建優質乳品質評價模型和標準,牢牢掌握乳品市場品質評價話語權。集成創新“優質生乳-綠色工藝-品質評價”一體化質量提升技術,充分挖掘本土奶的鮮活優勢,優質巴氏殺菌乳中乳鐵蛋白和β-乳球蛋白含量是進口產品的8倍,引領牛奶消費從溫飽營養向健康營養升級。
以示范企業光明乳業為例。2016年前,受到進口產品嚴重打壓。2017至2018年光明全面實施以質量提升技術為核心的優質乳工程。2019年,乳鐵蛋白從每升15毫克提高到每升42毫克,開發出優倍75度鮮活力新產品,成為中國市場上第一款標識乳鐵蛋白等三種活性因子的牛奶。2019年銷售額19億元。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成為國產奶實現技術引領-標準引領-品質引領的成功典范。全國25個省51家乳品企業,年產優質巴氏殺菌乳48萬噸,市場份額從2016年不足1%增至2019年90%。進口液態奶由年增長率72%,到2018年首次出現下降,國內奶產量穩步增長。這是三鹿事件后,國產奶首次出現生產與消費雙增長的良好局面。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