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第36期“農科講壇”(中國農業科技報告會)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本期農科講壇特邀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農業農村部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家禽)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水禽育種與營養團隊首席科學家侯水生研究員講述品種創制對我國肉鴨產業發展的影響。報告會由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主持。
侯水生結合自己長期從事水禽育種與養殖研究的經驗,介紹了我國肉鴨產業發展概況與新機遇,分析了我國肉鴨種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肉鴨育種目標、育種技術創新、品種創制與產業化以及新型肉鴨飼養方式示范等問題。他指出,我國很多地區自古以來就有食用鴨肉、鴨蛋的習慣,水禽提供的肉類在肉類營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鴨肉產量和消費量增長,我國鴨業的總產值迅速發展,總體產值量顯著提升,特別是以鴨頭、鴨脖、鴨掌等為代表的新產品推動鴨肉消費進入新時代,為肉鴨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也對肉鴨品種提出了新要求。
侯水生介紹,我國肉鴨育種的總目標就是培育優質、高效、烤鴨專用“北京鴨”新品種,改填飼為自由采食,滿足北京烤鴨對品質的需求;培育適合加工咸水鴨、鹵鴨、板鴨等食材的、皮脂率更低的、飼料轉化效率更高的瘦肉型“北京鴨”新品種,打破外國公司的“壟斷”,提升我國肉鴨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培育優質小型白羽肉鴨,滿足市場對“優質”的需要。針對這些目標,侯水生帶領科研團隊圍繞“北京鴨”遺傳育種技術創新開展了大量工作,研發了“北京鴨”RFI的選種技術、超聲波活體快速測定“北京鴨”胸肉厚度技術,開展了鴨脖性狀的變異性研究、“北京鴨”胸肌選育的基因組機制研究、鴨基因功能定位研究、抗III型肝炎病毒的“北京鴨”新品種培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侯水生說,推動肉鴨產業發展是肉鴨品種創制研究的最終目的。目前,中國農科院牧醫所已經將4個“北京鴨”專門化品系進行了技術轉讓,并與兩家國內知名企業建立了“科-企肉鴨聯合育種機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侯水生科研團隊還開展了大量新型肉鴨飼養方式示范工作,以肉鴨生物床飼養、多層平養、全室內封閉飼養等技術為代表的新生產模式不僅能滿足肉鴨生產的質量效益和環境保護等要求,更能為肉鴨產業升級提供科技支撐,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農村部科教司巡視員劉艷、揚州大學副校長陳國宏作為點評嘉賓與現場科研人員及學生代表進行了互動交流。
院機關全體人員,院屬京區各單位領導班子成員、黨辦主任,研究所創新團隊首席,青年科技人員、學生代表5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