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二十大 共話新藍圖
編者按:連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迅速掀起學習熱潮。大家一致認為,二十大報告科學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之問,為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吳孔明院長光榮當選中央候補委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對農業科技創新和人才的高度重視,以及對中國農科院的充分肯定和親切關懷。為進一步推動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現將吳孔明、唐華俊、萬建民、周衛4位現場參會科學家的感悟體會整理刊發,以供學習交流。
吳孔明:用現代科技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
吳孔明院士長期從事農業害蟲監測預警與防治技術研究工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2022年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第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
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我有幸在大會現場認真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大會非常圓滿、非常成功,現場氣氛十分熱烈,各界反響十分強烈。黨的二十大報告舉旗定向、高屋建瓴、思想深邃、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全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具有深刻的歷史洞察力,重要的理論引領力和強大的實踐指導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主題,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推動綠色發展一章,提出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這些闡述體現了黨中央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的戰略定力,進一步指明了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前進方向。
我國人口眾多,耕地和水資源有限,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要靠科技。一是堅決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立覆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科技支撐體系,形成穩產保供長效機制,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二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知農懂農愛農、致力于農業農村工作、有遠大理想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三是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和農技推廣人才等組成的結構合理、素質優秀的人才隊伍。四是加強黨對農業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健全新型舉國體制,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農業核心關鍵技術和生物育種技術攻堅戰。五是加大生物育種等高新技術成果推廣應用力度,積極參與全球農業科技競爭,服務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貿易。
唐華俊:大力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唐華俊院士長期從事基于遙感技術的農業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農作物種植面積空間分布和結構變化規律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17年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作為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我有幸全程列席黨的二十大。在大會現場,參會同志們思想高度一致,大家一致認同“兩個確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最大政治成果,是黨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即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作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1%,特別是在作物、園藝、獸醫等領域已基本處于領跑位置,但在動物育種、智能裝備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
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我國農業科技的現狀,可以從6個方面理解中國式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一是以小農戶規模巨大為主要特征的農村人口大國的現代化。到了2050年,如果城鎮化實現了80%,農村人口大概還有3個億。二是以城鄉融合為主要特征的城鄉一體協同發展的現代化。三是以農業高質高效為主要特征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四是以農民富裕富強為主要特征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五是以鄉村宜居宜業為主要特征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六是以鄉村地域綜合體為主要特征的多模式、多類型共存的現代化。
大力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實踐經驗,與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緊密結合,大膽突破現代化就等于西化的現行單向模式,走中國特色率先發展城市、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創新驅動的新道路。
萬建民:聚力發展生物育種,加快建設種業強國
萬建民院士長期從事水稻優異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種研究,在國內初步實踐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8年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目前擔任中國農科院種子科技創新工作專班總首席。
作為全國政協常委,我和部分政協委員作為特邀代表列席了黨的二十大的開幕式。大家聆聽了總書記的報告后都倍感振奮,豪情滿懷,紛紛表示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各項部署融入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實際行動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報告還提出,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農村部和中國農科院黨組也高度重視種業科技創新。
打贏我國種業翻身仗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我國農業生物育種的創新能力。搶救性保護研究稀有種質資源,挖掘更多優質、抗病、高產、耐密、養分高效的新基因,加快基因編輯工具和全景選擇預測模型研發,深入研究定向表達、靶向合成生物、人工智能設計等前沿關鍵技術。二是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發揮新型舉國體制作用,強化自主品種培育,加強特殊性動植物品種培育,引導產業向優質、專用、抗病等多元化方向發展。三是健全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科研單位、高校和領軍企業的分工合作,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建設種業強國,還需要廣大科研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堅持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勇毅前行,端穩“中國飯碗”的同時,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提供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周衛:科技創新是耕地保護與利用的根本出路
周衛院士長期從事耕地培肥與高效施肥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2年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目前擔任中國農科院耕地科技創新工作專班總首席。
作為黨的二十大基層代表,我有幸全程參加大會,既感到十分榮耀,更深感責任重大。黨的二十大報告充滿理論說服力、思想穿透力、政治凝聚力和時代感召力,大會高舉旗幟、凝聚力量、催人奮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里既有耕地“數量”問題,也有耕地“質量”問題。報告還指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尤其要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耕地的重要性,提出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我國實行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化肥零增長行動等多項措施,取得明顯成效。
從長期看,我國耕地保護與利用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一是聚焦“卡脖子”難題開展協同攻關,推進東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鹽堿地、設施農地、后備耕地等“七塊地”的保護和利用,特別是推進種養結合和秸稈還田;二是加快研發智能化精準施肥技術,推進糧食作物科學精準施肥,推進經濟作物減量高效施肥,持續推進施肥機械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研發;三是推進綠色肥料開發,加快新型綠色肥料研發,合理開發利用磷鉀資源,尤其是鉀肥加工和替代,以及磷肥資源的保護。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們要用世界9%的耕地養活全球20%的人口。中國式現代化對科技界來說就是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要腳踏實地、潛心鉆研,甘坐冷板凳,將成果體現在護黑土、肥旱地、阻酸化、保水田、改鹽堿、強設施、挖潛力的實際成效中,守護好我國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守護好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