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祁陽站張會民科研團隊明確紅壤團聚體鉀素對長期施肥的響應規律。該結果對于指導土壤結構改良、紅壤鉀庫管理和鉀肥合理施用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土壤科學雜志(Geoderma)》上。
紅壤旱地是中國南方丘陵區主要的耕地資源,然而,受土壤自身性質和人為不合理開發等因素的影響,南方丘陵區的紅壤旱地普遍存在鉀素匱缺的突出問題,嚴重限制了作物產量潛力的發揮。而作為衡量土壤養分存儲和供應能力的重要指標,團聚體各組分的養分分配顯著影響作物的養分吸收。然而,關于鉀素在土壤團聚體各組分中,尤其是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分配規律尚不明確。
該研究基于紅壤長期施肥定位試驗,通過選取不施肥對照、施氮磷肥、施氮磷鉀肥和氮磷鉀配施豬糞處理,分析了不同處理土壤的團聚體組分中全鉀、交換性鉀和非交換鉀的含量和儲量變化,并構建了團聚體組分中鉀素儲量與作物吸鉀量的量化關系。結果表明:長期施用鉀肥可以顯著增加紅壤旱地團聚體中交換性鉀和非交換性鉀的儲量;且氮磷鉀配施豬糞處理主要是由于較高的碳輸入進而提升了紅壤旱地團聚體鉀素儲量;進一步分析發現,大于2毫米團聚體組分中鉀素是影響作物吸鉀量的關鍵。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央級公益性專項等項目的資助。(通訊員 查靜)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6118322535?dgcid=co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