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是我國最重要的大宗油料作物,“十三五”期間,年均種植面積9900萬畝左右,年均總產量1300萬噸左右,菜籽油產量占國產食用植物油的半壁江山,在保障國家食用油供給安全中至關重要。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堅持推進理論、技術、產品鏈式創新,加大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業態的推廣示范應用,先后選育出了系列高油、高產、優質、多抗油菜新品種,研制出了油菜全程機械化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全產業鏈多功能開發利用技術模式、7D菜籽油產地綠色高效加工利用技術模式,大幅度提高了油菜產業效益,穩定和擴大了長江流域主產區冬閑田油菜種植面積,有效引領支撐了油菜產業向功能型、效益型、生態型和三產融合高質量發展跨越。
“十三五”期間,油料所著力推進油菜種質資源保藏創制,構建了世界上保存數量最多、信息量最大的油菜種質庫。在全球主導甘藍型油菜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鑒定出含油量和產量調控的親本資源和功能基因,育成的油菜新品系Q924含油量達65.2%,創造了世界上已報道的油菜含油量最高值,使我國油菜高油育種躍居國際領先行列。先后育成了一系列集超高油、高產、優質、抗病于一體的適宜機械化生產的油菜新品種。其中,“中油雜19”是我國第一個含油量達50%的國審冬油菜品種,并具有高抗倒伏、抗裂角、抗菌核病和菜薹高含維生素C、菜籽油脂肪酸組成合理特突出優勢,平均單位產油量比對照增長1倍以上。在安徽望江等地以“中油雜19”為核心創建的高產、高油、高抗、高品質、高維C和高效益“六高”綠色高效技術模式,菜籽理論畝產達289.9公斤,比當地主推品種增產18.4%;每百公斤實際產油43.5公斤,比當地主推品種增產20.8%;平均每畝綜合效益達3600元。據統計,“中油雜19”在長江流域示范推廣已累計2000萬畝以上,有力推動了我國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入選了“2017-2020年中國農科院十大科技進展”。
“十三五”期間,油料所堅持統籌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解決了一批影響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研制出的高品質菜籽油產地7D綠色高效加工成套技術裝備與自控系統,突破了菜籽精選、細胞破壁提質生香、低溫低殘油壓榨、低溫綠色精煉、自動控制、質量管理等關鍵技術和裝備有效保留了菜籽油的營養有益成分,實現了油菜籽的安全、營養、低耗、高效及高值化加工。該成果在油菜主產省市得到廣泛示范應用,入選了“2017年中國農業農村十大新技術”,為增加優質營養健康食用植物油供給提供了有力技術保障。通過集成土壤適墑管理、適宜機械化收獲的油菜品種、密度調控、緩控釋全營養一次施肥、聯合機械播種、芽前封閉除草、“一促四防”、機械收獲、秸稈(菌核)腐解等9項核心技術,創建了油菜全程機械化高產高效技術,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陜西等省市主產區開展了集成示范,為全國油菜產業高質高效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該技術全國推廣面積累計超過1億畝,使油菜生產節本增效300億元以上,全國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07年不足20%提高到53%以上,油菜機械化作業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0年油菜全程機械化高產高效技術入選“十三五”農業科技十大標志性成果。
“十三五”期間,以功能型菜籽油、功能型油菜薹、油菜花農旅融合三大類主導產品開發為重點,集成多功能油菜新品種、菜油兩用技術、7D產地加工等關鍵技術,全價值鏈挖掘油菜“油”“菜”“花”“蜜”等價值模塊產值,在江西婺源、湖北松滋、陜西安康等地開展油菜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集成示范,實現了油菜三產融合和產業效益大幅提升,為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綜合技術解決方案。與此同時,“硒滋圓”系列菜薹專用油菜、“美農”系列多彩觀光油菜、秋季油菜花海景觀、冬季綠肥油菜等油菜科技成果,為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
進入“十四五”,油料所將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市場和產業科技問題為導向,在油菜遺傳育種、加工利用、質量安全等領域突破若干基礎性、前沿性科學問題,攻克一批產業發展核心關鍵技術、產品與裝備,推動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實現從理論到技術、技術到產品、產品到產業的鏈式創新,為保障我國食用油供給安全、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實施、深化油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