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院士的水稻世界
不久前,國家農業圖書館外紅磚墻上,一則簡單的海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海報標題簡潔醒目:農科講壇開幕,李家洋首講。
周一本是最為忙碌的工作日,這天,慕名者涌入,一掃館里往日的寧靜。
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我國著名的植物分子遺傳學家,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滿滿的報告廳內,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也在其中,他甚至還搶著問了一個問題:“能否通過科技手段把糙米改造成粳稻,讓全國人民都吃上東北香噴噴的粳稻?”提問引來一陣掌聲。李家洋逐一解答,對于自己的研究領域如數家珍,就學術問題娓娓道來。
吳孔明、陳化蘭……今后,農科講壇將成為常態,每月一次,農業科技領域內的大腕們將在這里陸續開講。在主持人、農科院人事局局長魏琦看來,致力于打造“高端、權威、前沿”的農科講壇,無疑會成為農業科研領域深入交流的平臺。
“很好的問題,我只能簡單的回答,還不清楚,這個問題還在研究當中?!?br> 首場報告會以“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的分子基礎”為主題,這是李家洋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但在外行聽來難免有些晦澀與枯燥。
設計育種,簡單理解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選育出抗蟲、抗病、抗旱、抗寒、抗鹽堿等指向性基因,并最終培育出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新品種。
然而就水稻的分蘗而言,從27萬水稻基因中找到、克隆、分析關鍵基因,再去研究有關機理,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問號和虛線出現在幻燈片中,這位我國水稻分子育種專家坦言,那些是目前不太清楚的問題。
一名科研人員向他提了一個IPA1突變體的相關問題。李家洋誠懇地回答對方:“很好的問題,我只能簡單地回答,因為這個問題還在研究當中?!?br> “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科學家很重要的素養。”
“水稻的世界很大,我明白成功需要創新、運氣,更需要努力。當您遇到困難,如何堅持?”中國水稻研究所的一名研一的學生向院長發問。
研究工作,越有影響、有貢獻,難度也越大。在李家洋看來,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團隊或者協作精神。“好的學生、好的科學家一定要有團隊?!?br> “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科學家很重要的素養,從而形成互相支持的團隊?!彼睦斫馐牵蒲惺亲陨韮瀯莞藘瀯莸募?,通過向別人提供慷慨無私的幫助,從而尋求共同合作。
“當別人向我們尋求材料、實驗技術時,我會盡可能的幫助別人,甚至是論文還沒有發表時,哪怕在方法學上共享也可以?!崩罴已筇寡?。
“團隊”,這個詞在這次報告中出現了12次,他不止一次的提到他的團隊、他的工作伙伴以及他的學生。
“做科學研究,千頭萬緒,要了解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br> 帶學生、做科研、寫論文,是科研人員們共同的話題。
報告會上,一名老師表達了自己的苦悶?!艾F在很多學生的文章很跳躍,說白了,就是沒有邏輯?!?br> 李家洋將之定義為哲學問題。在日程表里,他每周總會抽出相對固定的時間聽取學生匯報工作進展??臻e之余,他和學生常交流的話題是“如何培養基本的哲學思想”。
“做科學研究千頭萬緒。如果不了解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實驗中出了錯,都找不到問題出在哪?!痹谒磥?,一個人的知識應該成體系,融會貫通。比如了解小麥、水稻基本的資源分布、地理性,都會有助于育種研究。
此前,李家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他愛讀些哲學、歷史、政治與文學方面的書。特別是老子的《道德經》對他影響很大,“它可以讓你在逆境中看到光明,從順境中預見到危機”。
“治大國若烹小鮮”。在他看來,治理一個單位也要像烹飪小魚一樣,不能太大動干戈,既要保持持續的活力、創造力,又要兼有凝重厚實的底蘊。
而這,恰彰顯出新一代中國農業科研掌舵者舉重若輕的自信。(通訊員 高羽潔)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