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來,油料所始終堅持基地建設要為我國油料科技和油料產業發展作貢獻的定位,把基地建設作為實現“爭取大項目、建立大平臺、營造大氛圍、創造大成果、創辦大產業、成就大人才”六大戰略目標的重要工作內容加以推進,基地建設獲得了較大發展,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設施完備、層次分明的試驗與示范基地格局。
根據全所科研工作與產業開發的需要,先后建成(或設立)科研試驗基地、良種繁育基地和成果示范推廣基地等3個層次各類基地60余個。這些基地分布于長江流域兩熟制產區、黃淮產區、北方春油菜產區和南方三熟制產區等我國主要油料作物種植區域,全面輻射了全國油料產區,對推動油料所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支撐我國油料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建成(或設立)綜合科研試驗基地5個,總面積1700多畝。油菜良種繁育基地12個,總面積1.7萬畝,每年生產油菜良種200多萬公斤,種植面積可達2000萬畝,占全國油菜種植面積18%;此外,大豆、花生和芝麻等也建立了相應的良種繁育基地。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在全國近40個油料生產大縣長期堅持開展建設,總面積30余萬畝。
不同層次的試驗基地建設特別是綜合性科研試驗基地的建設有力地支撐了科研創新工作,實現了科技創新能力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油料所科研成果不斷涌現。2001年以來,全所共獲得各類科研成果170余項,其中50余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部分研究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獲獎成果中有7項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6項為油菜研究領域,占“十五”以來全國油菜領域國家獎的一半。由于良種繁育基地和生產示范基地的有力支撐,該所科技成果得到了廣泛應用,成果轉化率達到95%以上。培育出的65個油菜、花生、大豆、芝麻、蓖麻等油料新品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年均推廣面積達4000萬畝。油菜新品種的成果轉化率達到100%,年均推廣面積占全國油菜面積的35%以上,占湖北省油菜種植面積的70%以上。
在試驗基地建設的工作中,油料所始終堅持以下3個原則:
1.生態區域典型功能定位明確的原則。全所目前已建、在建和籌建的5個綜合性科研試驗基地都具有各自生態耕作區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鮮明的、不同的功能定位。湖北陽邏是稻油二熟、棉油二熟的耕作區中心,該基地集作物育種、栽培、植物營養和植物保護、作物逆境試驗等為一體,集中開展高產、優質、高效、環境友好的油料作物種質資源發掘與創制、重要功能基因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新品種培育、高產栽培及營養高效利用等技術創新和集成創新,擬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油料作物研究基地,并使之成為服務全國油料作物研究的中試基地。位于青海省平安縣中國農科院北方繁育基地處于春油菜種植區的中心位置,力爭3-5年時間建成用于油菜等冬作物不同世代雜交材料加代、常規材料擴繁、北方生態適應型新品種選育、雜交種的夏季純度鑒定、不同地區品種在北方生態區生態反應試驗的綜合繁育與試驗基地,逐步成為中國農科院青藏高原農作物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技交流中心。江西省進賢縣是稻稻油三熟制耕作區的中心,通過該基地將研究建立適合三熟制地區的油料作物輕簡高效的栽培模式、新品種選育和養分高效利用等關鍵技術,為三熟制地區油料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開展油料作物品種資源篩選、挖掘和利用。湖北漢川基地以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檢測和環境評價試驗為主。湖北武昌油料所本部基地以油料作物品種選育、品比試驗和資源更新為主。
2.交通便利以人為本的原則。這5個試驗基地的選址,在滿足科研功能定位及生態代表性的前提下,還優先考慮了交通便利,人員往來便捷。青海基地距西寧20公里,離機場8公里,緊靠鐵路和高速公路;陽邏基地距武漢市中心城區20公里,距天河機場約30公里;漢川基地距研究所100公里,車程1.5小時;進賢基地離縣城10公里,距南昌市50公里,周邊路網發達,高速出口離基地僅2公里。另外,基地建設在滿足田間設施、溫網室、掛藏室等科研工作需求的基礎上,還統籌考慮為科研人員配備有相應的生活設施。
3.協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南方三熟制是我國油菜生產的重要種植方式,為了提升油料所在南方三熟制地區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長期以來一直尋求在具有生態代表性的江西進賢縣建立科研試驗基地。油料所與位于該區域的江西省紅壤研究所進行了廣泛深入交流。秉承協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江西省紅壤研究所無償劃撥了具有“國有土地使用權證”的150畝土地,并承諾根據以后基地建設需要再提供150畝土地。試驗基地的規劃及建設由油料所負責,建成后共管共用,基地上產出的成果及推廣效益也可以共享。利用該基地還可研究建立水稻、棉花等其它三熟制地區作物的輕簡高效栽培模式、新品種選育和養分高效利用等關鍵技術體系,力爭建設成為中國農科院的三熟制地區農作物綜合試驗示范基地。除武昌本部試驗基地外,其它4個基地都立足于向全院相關研究所開放共享,以真正實現協作共贏、共同發展。
分享到
油料所:強化基地建設推動科研工作快速發展
發布時間:2010-03-04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