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由我國主導的最大的國際農業科技扶貧項目“為非洲和亞洲資源貧瘠地區培育綠色超級稻”在京結題。“綠色超級稻”(Green Super Rice, GSR)項目是在中國政府與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合資助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主導,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研究員牽頭,聯合國內外58家水稻研究單位,歷時11年,采用創新的綠色超級稻分子育種技術和策略,為中國和亞非國家培育了高產、優質、多抗(抗旱、耐鹽、耐淹、養分高效等)的GSR新品種140個,累計推廣面積1033萬公頃,為一帶一路國家創造巨大社會經濟效益。蓋茨基金會高級項目官員加里·阿特林(Gary Atlin),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等出席會議,來自16個國家的項目代表參會。
據黎志康介紹,綠色超級稻就是本著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在培育高產、多抗和優質的綠色超級稻新品種和研發“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栽培技術的基礎上,致力于在目標國家和區域實現水稻生產中“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目標。
該項目國內經費1.56億元,國外經費4100萬美元,于2008年啟動,經過11年組織實施,累計有18個 “一帶一路”亞非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生產發展因此受益,當地農業生產收入大幅度提高,160萬農戶增收,通過節本增效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超過14億美元。項目在其他亞非國家審定GSR新品種78個,其中常規稻品種52個,雜交稻品種26個。面向中國的西南五省(寧夏、貴州、四川、云南和廣西)培育和審定GSR新品種62個。此外,仍有90多個優良品系在4個亞洲國家和7個非洲國家進行區域試驗。
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提升了目標國家的農業研究和生產水平,為15個目標國家培養了58名研究生,對近943名科技人員進行了GSR育種技術的高級培訓,并在不同目標國家多次舉辦與GSR新品種種子生產和栽培管理技術有關的短期技術培訓,培訓人數超過3051人次。
項目依托中國農科院等國內核心優勢力量,聯合國際水稻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植物基因組重測序項目,3100份水稻測序的完成,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水稻基因組學和育種學上的領跑優勢,研究成果在Nature上發表。種質和數據向全世界共享,為世界水稻育種者提供了參考信息。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的基因組多樣性,產生的水稻基因組數據、分析結果和3000 份核心種質種子無償為全社會共享,大大推動了水稻種質資源優異基因的規模化發掘和水稻分子育種技術的突破。
該項目不僅對水稻學科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還以先進的育種技術支撐助力亞非目標國家脫貧和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并已產生重要影響。該項目的實施為我國牽頭組織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積累了成功經驗,也為未來謀劃農業國際大科學計劃奠定了基礎。(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