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關鍵之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國之大者”,全面落實部院黨組決策部署,實現了重大科研成果有新亮點、重大科研平臺有新突破、重大戰略謀劃與布局有新舉措、重大決策支撐有新作為,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
強化支撐穩產保供,重點任務產業成效顯著
圍繞糧食安全啟動發布專項行動。啟動實施強種、沃田、增糧、智機等科技行動,為加快實現重要品種種源自主可控、探索不同生態區糧食高產創建、突破“七塊地”突出問題、推進農機裝備轉型升級等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和示范樣板。
多舉措落實重大科研任務使命清單制。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組織實施好22項在研院級重大任務。面向我院亟需開展的應急性重大任務需求,凝練水稻高產基因、戈壁設施農業等18項任務。聚焦農業合成生物學等重大科技需求,儲備一批任務并適時啟動。水稻高產基因OsDREB1C、幾丁質生物合成機制等重大科研進展,獲部領導肯定性批示。
全力做好生物育種產業化試點科技支撐工作。組建8個專業技術組專家,選派20余名科研人員赴進駐試點鄉鎮開展技術培訓、工作督導技術服務和長期監測,為試點農戶大田種植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技術支撐。
啟動實施躍升計劃,強化創新工程全局引領
優化調整創新工程科研團隊設置。印發實施《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期滿考核科研團隊優化調整方案》,院創新團隊增加至330個。30個研究所的94個科研團隊更換了首席科學家。全院科研團隊首席科學家平均年齡由52.3歲下降到48.7歲,下降了3.6歲,科研團隊年齡結構持續優化、成效顯著。
啟動實施科技創新工程“躍升計劃”。印發《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科學中心管理辦法》,明確科學中心主要任務、組織架構、組建程序、績效考評等,為規范建設與運行管理奠定了制度保障。組織9個科學中心和2個區域中心起草建設方案,指導各科學中心持續修改完善建設內容和任務目標。
做好創新工程績效管理各項工作。督促研究所圍繞全面推進期期滿考評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起草完成院創新工程整改報告。指導研究所編制跨越發展期績效任務書和指標體系,提出1566項三級指標,其中突破性指標76項。完成創新工程2021年預算績效自評、2022年預算及績效執行監控、2023年預算“一上”。
優化調整學科體系,加強基礎研究頂層設計
持續優化全院學科體系。緊緊圍繞“四個面向”,加快推進我院從“一農”向“三農”轉變,新增“農業基礎前沿”和“農業微生物”學科集群,重構“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和“農業裝備與信息工程”學科,形成由“11大學科集群、57個學科領域、282個重點方向”組成的新學科體系。
聚焦基礎研究強化頂層設計。牽頭起草《院基礎研究行動方案(2023-2030年)》,同步推進基礎研究學科體系、基礎專項、戰略報告編制工作。組織制定基礎研究項目遴選工作方案,選取10個項目予以資助。持續推進青創專項遴選培育,遴選80位35周歲以下優秀青年科研人員納入專項,強化全院基礎研究和青年后備人才培育。
狠抓重大項目立項,重大成果申報再創佳績
國家科學基金再上新臺階。全院共申報項目1898項,獲批立項346項,同比增長2.4%;直接費用1.77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優青項目7項,立項數創歷史新高;青年基金項目171項,面上項目161項,重點項目4項,重點國合項目2項,蔬菜花卉所獲批立項的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是我院獲得的第6個該類項目。
全程支撐重點研發申報立項。全院51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通過評審,立項數同比增長59.4%,其中常規項目評審通過率55.4%;青年科學家項目評審通過率26.8%,同比增長8.6個百分點。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耕地質量等領域,成功申報11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3個項目通過科技創新2030生物育種重大專項評審。
扎實做好成果獎勵申報與服務工作。全方位跟蹤國家獎動向,協助國家獎勵辦完成有關管理辦法修訂工作,為我院爭取政策支持。完成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等獎勵的申報組織和評審服務。據初步統計,本年度我院共獲得各級省部級獎勵33項,其中一等獎14項。組織遴選建院65周年重大科技成就40項和近十年我院標志性科技成就10項,并向社會公眾發布。
國重重組全新突破,創新平臺實現跨越發展
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在首輪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工作中,我院獲批牽頭建設水稻、作物基因資源等8個實驗室,參與建設畜禽生物育種、玉米水稻種質等7個實驗室。
積極參與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建設。組織起草我院與三亞市合作備忘錄、與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合作協議以及相關研究報告,組織專家研究提出17項國家實驗室研究任務清單,為耦合戰略力量奠定基本框架。
統籌平臺管理進入新階段。編制完成《院創新條件能力中長期建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送審稿)》,制定院加強試驗基地統籌管理與利用工作方案,編制基地手冊和網站。我院參加2022年度國家大型儀器開放共享考核的優良率達87.1%,獲得后補助資金2645萬元。壽陽、大理2個新建國家野外臺站順利通過科技部評估。
謀篇布局全院站點,野外觀測體系初步構建
謀劃建設農業農村長期因子綜合觀測網絡體系。積極爭取財政專項經費支持,組織編制國家農業農村長期因子綜合觀測網建設項目建議書,聚焦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生物安全、微觀經濟及人居環境等五大領域部署一體化觀測任務,系統布局公益性、基礎性、長期性農業農村基礎數據采集、分析和服務工作。
突出農業基礎性長期性工作數據產出功能。牽頭組織全國10大領域2000余個觀測站點開展長期定位觀測工作,累計完成種質資源等領域超過818GB基礎觀測數據信息匯聚,啟動我院長期因子科學數據集整編出版工作。參與科技部“十四五”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頂層謀劃,推動灌溉所“全國主要農作物需耗水特征資料更新整編與補充調查”項目立項。
啟動重大任務專班,落實舉院大事管理機制
完成種子科技創新戰略初步研究。成立重大任務工作專班,籌建種子科技處等專職管理機構,負責種子、耕地、生物安全、農機裝備、綠色低碳和鄉村發展等領域重大科技任務的培育、組織、協調與管理,構建我院縱橫有序的“網格化”科研管理新模式。圍繞加快種子科技創新的前沿熱點和趨勢方向,初步形成種業科技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推進大豆玉米院科技創新重大任務實施。聚焦“種質資源鑒定、育種關鍵技術、新品種培育、重大產品創制”等重點任務,編制形成成果目標導向、任務協同、一體化考核的大豆良種科技創新行動方案,提出高產多抗大豆新品種培育重大任務設置方案建議。
優化創新聯盟布局,典型示范效應不斷提升
聚焦部院重點工作優化聯盟布局。推動碳達峰碳中和、鹽堿地綜合利用、肉類加工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等6個聯盟成立,其中我院牽頭聯盟4個。完成聯盟第四次評估,通過建立認定和退出機制,推動農業農村部新增認定聯盟9個,退出聯盟2個。目前共認定聯盟60個。
形成一批機制創新的典型范例。通過聯盟機制創新和協同攻關,在奶業、棉花、智慧農業等產業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在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秸稈綜合化利用、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開展了模式集成創新和示范應用。
強化科技戰略研究和學風建設,營造良好創新氛圍
支撐推動“四中心一智庫”建設和管理決策。完成我院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專題研究報告及“四中心一智庫”建設實施意見有關內容。形成農業轉基因技術的風險分析與防范、外來入侵生物治理政策建議等報告。成功舉辦“2022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向社會鄭重發布四大報告,得到農業領域農業科研和管理界的高度認可。
支撐保障區域中心建設。強化國家南繁研究院科研力量,批復新增作物表型組學等7個創新團隊;積極支持西部農業研究中心建設,批復高品質棉花生產模式與技術等5個創新團隊;完善成都中心運行機制,推動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成都中心”非法人機構;圍繞鹽堿地治理重大需求,積極推動與山東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協議》。
加強學術管理制度體系建設。研究制定院第九屆學術委員會換屆方案,形成《院科技倫理報告》《院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院科技倫理委員會章程(試行)》等。做好科研誠信問題和網絡輿論文章的調查核實,對2018年以來發表的論文開展自查和掛名清理,營造良好科研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