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現代科研院所建設所長視點之十一:草原所侯向陽
夯實基礎,乘勢而上,發揮弱勢學科的后發優勢
發布時間:2012-09-19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作者:侯向陽
當前,我國草原工作受到空前重視。草原所作為唯一的國家級草原科研單位,肩負著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科技創新、支撐草業行業發展的重任。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經過認真調研和學習,更加感受到學科的弱勢、基礎的薄弱、團隊的弱小,感受到了與國際一流現代農業科研院所的巨大差距。因此,在院黨組吹響改革創新號角的激勵下,草原所決心以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和跨越發展為契機,扎實工作,夯實基礎,乘勢而上,發揮弱勢學科的后發優勢,爭取在未來5-10年內,將草原所建成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現代研究所。
一、實行弱勢學科跨越發展的乘勢策略
草原科學是一個弱勢學科。雖然剛剛列入國家一級學科,但由于長期以來投入少、積淀少、分散重復等原因,學科體系和研究基礎仍然薄弱,科技產出遠不能滿足日益突出的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需求。目前我國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呈現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牲畜超載問題仍然十分嚴重,人草畜矛盾突出,草原畜牧業生產力不斷下降,草原的嚴峻現狀為草原學科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和新要求,體現了草原科學發展的巨大空間。由于草原科學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需要解決、攻關的基礎、應用性問題多,待研究攻克的空白點多,待挖掘利用的優異珍稀資源豐富,為草原科學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科學問題庫。當前農業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相關科學領域可借鑒的經驗、技術、方法和條件日益成熟完善,為仍處于弱勢的草原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借勢發展的基礎。為此,加速草原學科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危機意識,開展信心教育,貫徹策略意識,才能實現乘勢發展、跨越發展。一是要開展危機教育,樹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草原科學發展的緊迫性,認識弱勢學科強化發展的緊迫性,力爭在跨越發展的新形勢中“有為有位”;二是要開展信心教育,宣傳草原學科發展的良好形勢,使科研工作者信心滿懷,勇于挑戰,實現學科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三是要開展策略教育,廣泛開展橫向縱向學習和聯合,充分借鑒強勢學科發展的模式和經驗,科學規劃,有效實施,乘勢發展,為草原保護建設和畜牧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打造一流科研試驗基地平臺
草原科學是一個面向地域廣闊、類型復雜的草原生態保護和生產實際的試驗科學。因此,建立和建設面向不同草原類型區的試驗站和基地是至關重要的基礎工作。目前,草原所試驗基地平臺基本涵蓋了我國北方草原的重點類型,包括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高寒草原、農牧交錯帶以及山地草原,這些基地的建設為草原科學的系統、深入、長期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要滿足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的新要求,實現草原科學的跨越發展,需要在以往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加強試驗基地平臺的建設和提升工作,逐步實現草原所“立足內蒙、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科研平臺建設規劃。同時,要建立和完善試驗基地的科學研究項目平臺,重點加強不同草原類型區放牧實驗、生態定位監測、資源原位移位試驗、生物災害監測和控制實驗等試驗平臺的建設工作,依托平臺的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共建共享,開放合作,開展創新性研究工作,提升研究水平,擴大影響力。
三、瞄準需求凝練重大關鍵科研命題
發現和把握科學問題,凝練重大關鍵科學命題,是取得科學研究突破的關鍵前提,是占據科技制高點的先決條件。針對我國草原保護建設利用的實際需求,“十二五”期間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凝練重大科研命題,確立長期穩定具有創新引領作用的科研發展方向。在牧草遺傳資源與育種方面,將種質資源保存及優異基因挖掘、重要牧草誘變種質創新與育種研究作為重點選題;在草地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將全球氣候變化、荒漠化背景下的草原可持續利用技術與途徑、草原生態恢復與生產力提高機理與途徑、數字草原建設與信息化動態決策管理技術、歐亞草原東緣生態樣地研究列為重點選題;在優質飼草生產加工與利用方面,將優質飼草高產抗逆增產栽培技術模式、優質高效安全青貯飼草料生產貯存技術及模式研究列為重點選題;在草原生態監測與災害預警及防控方面,將草原非生物災害應急管理關鍵技術、草地螟等主要害蟲優勢天敵昆蟲保護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草原鼠害發生規律及持續控制研究作為重點選題;在機械工程方面,將草地保護性植被恢復機具研發與推廣、牧草生產加工機械改進與創新研發列為重點選題。圍繞重點選題,積極申報基礎、應用基礎等研究項目,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步伐。
四、快速培養年輕科技創新和管理人才
人才資源是現代科研院所建設的寶貴財富,只有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精良、實力雄厚的人才隊伍,才是建設一流現代農業科研院所的根本保證。但由于地理位置劣勢,經濟、科研水平、引進政策等原因,地處邊遠及綜合實力較弱的所經常出現“優秀科研人員留不住、學科領軍人才引不進”等現象,人才隊伍建設發展陷入瓶頸。因此,在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行動的啟動階段,采取“培養為主,快速培養年輕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的人才戰略,是推動人才隊伍建設穩步向前發展最有效、最現實的做法。草原所近幾年不斷加大科技和管理人才培養力度。通過項目支持、課題引導、獎勵機制改革等舉措,大力培養年輕科研人員科研創新能力和課題組織水平。如依托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引導年輕科研人員開展航天育種、化學誘變育種、氣候變化及適應、牧草資源遺傳多樣性等前沿性科學研究;鼓勵申報自然科學基金,多次邀請農業部、科技部、國家基金委、973農業領域咨詢專家到所作專題報告,對項目申報進行指導,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思維和科研潛力,加強基礎研究;利用開設創新管理論壇、公開招聘研究室主任助理等方式,挖掘管理人才,為年輕人營造一個公平、創新、寬松的成長環境,加速人才隊伍建設。
一、實行弱勢學科跨越發展的乘勢策略
草原科學是一個弱勢學科。雖然剛剛列入國家一級學科,但由于長期以來投入少、積淀少、分散重復等原因,學科體系和研究基礎仍然薄弱,科技產出遠不能滿足日益突出的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需求。目前我國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呈現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牲畜超載問題仍然十分嚴重,人草畜矛盾突出,草原畜牧業生產力不斷下降,草原的嚴峻現狀為草原學科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和新要求,體現了草原科學發展的巨大空間。由于草原科學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需要解決、攻關的基礎、應用性問題多,待研究攻克的空白點多,待挖掘利用的優異珍稀資源豐富,為草原科學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科學問題庫。當前農業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相關科學領域可借鑒的經驗、技術、方法和條件日益成熟完善,為仍處于弱勢的草原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借勢發展的基礎。為此,加速草原學科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危機意識,開展信心教育,貫徹策略意識,才能實現乘勢發展、跨越發展。一是要開展危機教育,樹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草原科學發展的緊迫性,認識弱勢學科強化發展的緊迫性,力爭在跨越發展的新形勢中“有為有位”;二是要開展信心教育,宣傳草原學科發展的良好形勢,使科研工作者信心滿懷,勇于挑戰,實現學科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三是要開展策略教育,廣泛開展橫向縱向學習和聯合,充分借鑒強勢學科發展的模式和經驗,科學規劃,有效實施,乘勢發展,為草原保護建設和畜牧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打造一流科研試驗基地平臺
草原科學是一個面向地域廣闊、類型復雜的草原生態保護和生產實際的試驗科學。因此,建立和建設面向不同草原類型區的試驗站和基地是至關重要的基礎工作。目前,草原所試驗基地平臺基本涵蓋了我國北方草原的重點類型,包括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高寒草原、農牧交錯帶以及山地草原,這些基地的建設為草原科學的系統、深入、長期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要滿足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的新要求,實現草原科學的跨越發展,需要在以往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加強試驗基地平臺的建設和提升工作,逐步實現草原所“立足內蒙、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科研平臺建設規劃。同時,要建立和完善試驗基地的科學研究項目平臺,重點加強不同草原類型區放牧實驗、生態定位監測、資源原位移位試驗、生物災害監測和控制實驗等試驗平臺的建設工作,依托平臺的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共建共享,開放合作,開展創新性研究工作,提升研究水平,擴大影響力。
三、瞄準需求凝練重大關鍵科研命題
發現和把握科學問題,凝練重大關鍵科學命題,是取得科學研究突破的關鍵前提,是占據科技制高點的先決條件。針對我國草原保護建設利用的實際需求,“十二五”期間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凝練重大科研命題,確立長期穩定具有創新引領作用的科研發展方向。在牧草遺傳資源與育種方面,將種質資源保存及優異基因挖掘、重要牧草誘變種質創新與育種研究作為重點選題;在草地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將全球氣候變化、荒漠化背景下的草原可持續利用技術與途徑、草原生態恢復與生產力提高機理與途徑、數字草原建設與信息化動態決策管理技術、歐亞草原東緣生態樣地研究列為重點選題;在優質飼草生產加工與利用方面,將優質飼草高產抗逆增產栽培技術模式、優質高效安全青貯飼草料生產貯存技術及模式研究列為重點選題;在草原生態監測與災害預警及防控方面,將草原非生物災害應急管理關鍵技術、草地螟等主要害蟲優勢天敵昆蟲保護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草原鼠害發生規律及持續控制研究作為重點選題;在機械工程方面,將草地保護性植被恢復機具研發與推廣、牧草生產加工機械改進與創新研發列為重點選題。圍繞重點選題,積極申報基礎、應用基礎等研究項目,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步伐。
四、快速培養年輕科技創新和管理人才
人才資源是現代科研院所建設的寶貴財富,只有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精良、實力雄厚的人才隊伍,才是建設一流現代農業科研院所的根本保證。但由于地理位置劣勢,經濟、科研水平、引進政策等原因,地處邊遠及綜合實力較弱的所經常出現“優秀科研人員留不住、學科領軍人才引不進”等現象,人才隊伍建設發展陷入瓶頸。因此,在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行動的啟動階段,采取“培養為主,快速培養年輕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的人才戰略,是推動人才隊伍建設穩步向前發展最有效、最現實的做法。草原所近幾年不斷加大科技和管理人才培養力度。通過項目支持、課題引導、獎勵機制改革等舉措,大力培養年輕科研人員科研創新能力和課題組織水平。如依托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引導年輕科研人員開展航天育種、化學誘變育種、氣候變化及適應、牧草資源遺傳多樣性等前沿性科學研究;鼓勵申報自然科學基金,多次邀請農業部、科技部、國家基金委、973農業領域咨詢專家到所作專題報告,對項目申報進行指導,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思維和科研潛力,加強基礎研究;利用開設創新管理論壇、公開招聘研究室主任助理等方式,挖掘管理人才,為年輕人營造一個公平、創新、寬松的成長環境,加速人才隊伍建設。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所所長)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