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民 日 報
【副標題】毛樹春:種棉高參(科海星座)
【日期】2004.02.12
【版次】第十四版
【版名】科教周刊·科技視野
【作者】 蔣建科
【主要內容】
本報記者 蔣建科
春節前后,是農業科研人員一年里勞動強度相對輕松的時候,大部分田間試驗和野外研究都轉入實驗室或室內進行。然而,對毛樹春研究員來說,這段時間卻是最繁忙、最緊張的時候。作為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栽培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他不辭辛勞,不停地從地處河南安陽的研究所出發,上北京,下農村,走訪國務院有關部委,深入棉花種植戶和紡織企業,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因為農時不等人,他要在3月初發布廣大棉農翹首以盼的“中國棉花生產景氣指數”。
去年3月,當許多棉農為是否擴大棉花種植面積而猶豫不決的時候,毛樹春及時發布了他們課題組歷經7年研究的新成果“中國棉花生產景氣指數”,該指數達到自1989年以來的最大值,顯示出2003年是我國棉花生產的黃金年,即棉花需求增加,面積擴大,價格高位,進出口增多。這個指數對指導我國棉花生產發揮了關鍵而積極的作用。去年的實踐證明,他的預測是十分準確的。
這是一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也是我國第一個作物生產景氣指數。毛樹春說,棉花是一個產業關聯度很高的產業,糧食有70%就地消費了,僅有30%流入市場,而棉花有95%要進入市場,因此,其流通和信息要對稱。所謂棉花生產景氣指數,就是反映棉花生產、消費、貿易、價格的走向和走勢的前瞻性科學指標。
1996年,毛樹春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正式承擔課題,開始研究棉花產前信息化問題,組織全國11家棉花科研機構,探索棉花產前信息收集、整理、加工、采集的理論和方法、途徑以及措施。經過4年不懈努力,在2000年正式形成了“中國棉花生產景氣指數”(CCPPI)和“中國棉花生長指數”(CCGI),后者是用來跟蹤和評估棉花生長情況的科學指標。2001年,毛樹春分別在湖北、河南、安徽、河北、新疆等地以學術報告等形式,發表了自己的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強烈反響。
毛樹春要讓實踐來檢驗自己的研究成果。2002年3月,國際棉花價格落到10年來的最低點,毛樹春用自己的棉花生產景氣指數進行詳細的計算,預測到9月份時新棉收購價格要上漲,漲幅在15%以上,《農民日報》在慎重考慮后發表了這一結果,立即在全國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在山東濱州,許多農民攔住他,要問個究竟,一些干部也表示對他觀點的贊同和支持。許多熟悉他的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你的預測到底準不準?究竟有多大把握?對此,只有毛樹春心里有底。到了9月,價格果然上漲了15%,到了年底,竟然上漲了25%,事實給他的成果打了個滿分。
2003年的棉花生產正如景氣指數那樣,似乎是沿著預測的曲線在運行。到了7月,由于主要棉區遭受惡劣氣候的影響,毛樹春又及時發布了“中國棉花生長指數”(CCGI),第一次發布棉花減產信息,8月和9月又分別發布了第二次、第三次減產信息,認為由于氣候影響而導致面積減少和單產降低,會抵消1200萬畝棉花的增產效應,全國棉花普遍晚熟。這些信息對指導全國棉花生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廣大農民和許多地方生產部門的好評。登陸中國優質棉網閱讀這些信息的訪問量超過10萬次。
談起今年的預測情況,毛樹春說,今年的棉花消費需求、銷售經營和價格風險仍將存在甚至加劇,氣候對棉花生產的影響目前還難以預測。作為科學研究工作者,他們會根據各種實際變化及時發布有關信息,更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這些理論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