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強化西部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體系、加快西部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步伐,近兩年,我們廣泛咨詢了相關單位和專家,并深入西部主要省、地、縣進行了廣泛調研。同時,在西部地區的11個省、市、區(除西藏外),選擇了有代表性的80個縣、350個鄉鎮、1100個農戶(其中實際收回995份,有效問卷968份),圍繞6個方面的29大問題進行了入戶問卷調查。在面上廣泛調研、典型區域剖析、入戶調查資料分析、專家咨詢、宏觀系統分析和數理統計、計算機模擬等系統性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了一些研究結論,供有關部門和專家參考。
1、西部地區農民對科技有較旺盛的需求,但花錢買技術的積極性不高。西部地區80%左右的農戶認可新技術能夠給他們帶來增收,渴望得到新技術。但因農產品商品率低下,因此在采用新技術的農戶中只有3.9%是花錢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或龍頭企業得到的,大多數農戶不肯花錢買技術。因此,對普通農民而言,政府還應更多地提供免費技術咨詢。
2、與東中部地區不同,西部地區的農民在對技術需求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增產技術。在西部地區,提高農產品產量的技術仍是農戶的第一需求,其比重近40%;隨后是優質、減輕勞動強度和降低生產成本的技術。因此,在近幾年的科技傳播與普及活動中應更多地關注廣大普通農牧民對一般性增產技術的需求。
3、不同文化素質的農民對技術需求的取向有明顯差異。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民把握科技的能力和對新技術的渴望程度都遠遠高于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文化素質較低者一般不敢冒高新技術的風險,其對技術的需求主要集中于風險小、效益一般的增產技術。因此,要加快西部地區的科技推廣,應首先強化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增加期把握科技的基本能力。
4、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與其收入之間呈指數關系。西部地區農戶戶主調查資料分析結果表明:文盲與半文盲的年均收入為3097元,小學為4150元,初中為5244元,高中和中專為6703元,大專及以上平均為8827元。通過對調查樣本的擬合結果,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與其收入之間呈顯著的指數關系,即文化水平越高,其收入增長的幅度越大。因此,在西部地區,強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普及,提高普通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增加農民收入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5、強化物流體系建設,實現產品升值與有效的資金扶持政策有利于促進農民對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分析結果表明:強化物流體系建設,保障農產品銷路通暢,實現農產品增值是促進農民應用新技術的首要因素。另外,銀行或信用社為專業大戶提供低息貸款,政府部門到基層傳授技術和開辦各種技術培訓班,均有利于調動農民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
6、目前,政府主導的公益性科技服務體系仍然是農民獲得科技的主要渠道,也是廣大農民最為信賴的渠道。另外,科技樣板戶和廣播電視在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調查樣本分析表明:在西部地區農戶技術來源渠道中,政府農技推廣站(中心)占32.9%,鄰居和親朋好友占26.7%,廣播電視與科技刊物占24.4%。這提示我們,當前西部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體系建設的重點應放在5個方面:一是在現有政府農技推廣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公益性的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體系;二是強化鄉鎮農業科技示范場建設,大力培植科技示范戶;三是強化廣播電視農村科技欄目,加大農村科技刊物發行力度;四是積極培植鄉村科技藝人,促進科學思想與科技知識的傳播與普及;五是積極培植市場型的農村科技中介組織,促進農村科技市場的發展。
7、當前西部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工作中問題還很多,其中較為突出的有五個方面: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職能弱化,活動經費不足;農村科普工作缺乏制度化與普及化,一些農村陣地仍被非科學思想所占領;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內容缺乏系統性,工作缺乏現代化的方法和手段,供體與受體之間的關系不平等,群眾缺乏主動參與意識。
8、在西部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體系建設中應注意七個方面的關系或問題:一是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拓寬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內涵,即將“科技傳播與普及”拓寬為推廣科學技術,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方法、科技信息及相關政策;二是處理好科普宣傳與科技示范推廣的關系;三是處理好科技普及與科技創新的關系;四是繼續強化政府在西部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體系建設中的作用;五是各類組織與機構共同發展;六是政府扶持與自主發展相結合;七是公益性與經營性相結合。
9、西部地區應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體系。(1)城市郊區在科技傳播與普及方法選擇上可以偏重于綜合法、媒介法和教學法,在手段選擇上可以偏重于電腦網絡和聲像技術,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偏重于高新科技,在組織方式上可偏重于經營性組織,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經營性與公益性相結合的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體系;(2)綠洲農區和大型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集中地區在科技傳播與普及方法選擇上可以偏重于科技園區示范法、綜合法、媒介法和大型科普活動,在手段選擇上可以偏重于聲像技術,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偏重于無公害與綠色食品生產、加工、貯運技術,在組織方式上以政府為主,并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以公益性為主、經營性為輔的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體系;(3)牧區、林區和邊遠地區在科技傳播與普及方法選擇上可偏重于科技樣板戶示范、民間藝術和科技下鄉活動,在手段選擇上可以偏重于圖文和聲像傳播,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偏重于特色種養科技和健康衛生知識、以及抵御封建迷信的科學思想,在組織方式上以政府為主,在原有農技推廣中心的基礎上,通過聯合及合并的方式,構建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體系。(中國農科院資源區劃研究所 陳印軍 楊瑞珍)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