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雞蛋產量增長了近12倍,占世界總產量的39%,成為世界最大的雞蛋生產國和消費國。雞蛋提供的蛋白質總量約占我國畜產品提供蛋白質總量的21.9%,是居民優質蛋白質食品的重要來源,保障優質雞蛋生產鏈條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五”以來,我國蛋雞產業在標準化規模養殖、良種培育、飼料營養、疾病凈化與防控等方面取得了矚目成績。蛋雞良種繁育體系基本完成,育成高產蛋雞新品種3個,特色蛋雞新品種4個,極大地滿足了消費者對蛋產品數量和質量上的需求,為提升國產品種市場占有率奠定了基礎。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高,創建了數百家國家蛋雞養殖標準化示范場,蛋雞養殖規模化比重由2008年的34.6%上升到2018年的76.2%。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有力推動了蛋雞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農業科學院“十三五”期間育成通過國家級審定蛋雞新品種1個,即“栗園油雞蛋雞”。該品種是在充分利用著名地方品種北京油雞優良蛋、肉品質和獨特外觀等優良性狀基礎上,適當引進高產蛋雞血緣,經多年本品種選育和雜交培育而成,是我國北方地區第一個特色蛋雞新品種。“栗園油雞蛋雞”適應性強,生產性能穩定,成活率高,蛋品質優良,養殖效益好。商品代羽速自別雌雄準確率達99%以上。母雞為矮小型,具有節糧優勢,72周齡產蛋225~242個,平均蛋重50~52克,產蛋期料蛋比2.72:1~2.80:1。蛋黃色澤、蛋黃比例和哈氏單位等蛋品質指標均達到優良水平。相關成果獲得“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大北農動物育種獎”。
在蛋雞資源搜集與評價和育種技術研究方面,中國農科院引進了4個高產蛋雞純系,填補了我國外來雞純種資源庫空白,為高產特色蛋雞培育提供了優良素材。其中,洛島紅、白來航和哥倫比亞洛克是目前國際市場上各大品牌蛋雞配套系的重要組分,橫斑洛克則具有高產和蘆花羽雙重優勢,對我國特色品牌雞的培育和雜種優勢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利用中國農科院自主研發的國際領先雞冷凍精液保種技術,對珍貴資源開展了多方式保種。以引進純系與地方品種構建完全雙列雜交試驗群體,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固定效應模型估計了各品系的配合力。構建了二元和三元雜交群體,根據質量性狀自別雌雄情況,子代外貌特征和生產性能篩選優勢配套組合3個,包括1個高產優質型和2個優質兼用型,并從轉錄組角度解析了重要經濟性狀雜種優勢分子機制,為雜種優勢利用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此外,開展重要經濟性狀分子調控機制研究和分子標記挖掘,加快遺傳選育進展。構建了以遺傳資源、性狀選育技術、雜交配套技術和信息化育種為四大核心的蛋雞育種平臺,為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育成新品種奠定重要基礎。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圍繞蛋雞新品種全產業鏈關鍵生產技術展開了攻關。聯合企業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為突破點,開展繁殖技術、飼料營養、疫病防控和產品加工等方面研究,并形成了種雞高效繁育、健康養殖、節能增效生產、智能化有機福利養殖等相關技術規程。
針對新品種特性,研制出專用配合飼料,提高了商品雞的整體健康水平,改善了產蛋后期的蛋殼質量,蛋殼破損率降低了約2個百分點。飼料配方的優化使每噸飼料節約成本22~25元。每萬只商品代雛雞生產成本降低約0.20萬元。針對普遍存在的蛋(種)雞免疫負擔過重的問題,研發出北京油雞新品種專用免疫程序,實現節本增效。通過改善環境、強化免疫過程、加強免疫效果監測,經過長期持續摸索,在保障雞群健康的前提下,使蛋(種)雞全期免疫次數由原來的24次降至10次,只雞疫苗成本降低1.37~1.96元。實現了科學免疫減負,減少了疫苗的使用和對雞的應激反應,提高了雞群整體健康水平。針對市場上對北京油雞等地方品種品質及性能要求,系統研究了新型LED光源對產業化生產的北京油雞等特色蛋雞和肉雞的生長、發育、繁殖和福利的影響。優化了強度、節律和光譜參數,提出了特有的光照技術方案,既區別于傳統散養模式,又不同于普通蛋雞和肉雞。LED的推廣應用和光照方案的優化,使每飼養萬只蛋(種)雞和萬只肉雞節電5.6~6.1萬度和0.91~1.04萬度。該技術啟發和引領了鴨、豬、奶牛和綿羊等畜禽LED光照技術的廣泛研究應用,助力畜禽養殖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針對散養雞存在質量不可控和對生態環境有污染的弊端,將智能化控制的標準化養殖與林下散養有機結合,創建了智能化福利養殖模式,提高了產品品質和附加值,建設示范基地1個。以終端產品帶動全產業鏈發展,打造了“百年栗園”等知名品牌。
目前,通過“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和“科研機構+推廣機構+示范基地+農戶”等模式,北京油雞新品種和產業升級關鍵技術推廣到全國22個省市,蛋雞占全國同類15%,國產優良品種有效保障了我國優質蛋雞市場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