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陳萌山跟“三農”打了一輩子交道,去年8月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的位子上退下來以后,他也沒有停下工作的腳步。為了準備今年的政協提案,半年多來,陳萌山深入基層進行了4次系統的調查研究,足跡遍布8個省、10多個縣、近40個村。
“有人說政協委員就是到了二線,我看不是,政協委員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每個政協委員都應該增強政治意識和擔當意識,切實履行好職責。”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幕前,陳萌山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陳萌山深知這一點。為了了解基層真實的情況,更好地參政議政、建言獻策,他在調研中深入農村基層、科研單位,和農民、科技人員等廣泛交流。“我們很少聽匯報,所有情況都是走訪調研的一手材料,非常鮮活生動。”他告訴記者。
通過深入的調查了解,陳萌山發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首先面臨著人才振興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就這個問題,我專門進行了調研,感到目前農村人才現狀與總書記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
“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談都不談種地。”陳萌山調研發現,鄉村本土人才持續流出,留鄉務農的大多在60歲左右,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0%以上。許多農民對新技術學不懂、弄不通、用不上,依靠勞動者素質促進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十分艱難。同時,基層農技推廣現有人員不足,各類實用技術入村到田“最后一公里”成為難點,造成常規技術推廣落實不到位,農業科技試驗的平均產量與農民生產實際產量差距較大。
人才是關鍵。為解決鄉村人才存在的問題,陳萌山在今年的政協提案中建議:第一,完善農業農村人才工作的組織機制;第二,加大涉農人才培養就業的支持力度,建議國家將新型職業農民參加中等職業教育納入國家免學費和助學范疇;第三,鼓勵社會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著力在鄉鎮駐地延伸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讓農業產業留得住人,讓農村社會更有人氣。
陳萌山還是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提案委員會委員,2018年他參與了2次重點提案的督辦。對此,他也做了相應的調研工作。例如,他先后到浙江、四川、湖北等7個省近20個鄉鎮進行了特色小鎮的調研,又參與了全國政協副主席邵鴻率領的特色小鎮調研組到江蘇和安徽調研。在去年11月的一次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陳萌山關于重視農業類特色小鎮建設的發言,獲得全國政協主席汪洋的重視,多次就他發言中的問題進行討論。
“有一些特色小鎮還是掛著農業的名,辦著工業的事。我一直在農業農村部門工作,切身體會是,如果一件事情既可以用在城市和工業,也可以用在農村和農業,農村總是擠不過城市,農業總是擠不過工業。因此,我建議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要更加重視農業類特色小鎮建設,給農業類特色小鎮建設‘吃點偏飯’。”多年的農業工作經歷加上下足功夫做了調研,陳萌山的發言格外有底氣。
作為提案委員會委員,陳萌山的職責還包括對農業界別的提案進行初審和提出修改意見,使提案的質量符合要求。去年他挨個兒整理了農業組近百份提案,對不完善的提案提出修改意見。“政協委員的積極性都很高,現在提案數量很多,但是還需要提質增效,更好地發揮作用。”陳萌山說。